手机看中经

券商纠结资产证券化囧途

2013年05月31日 08:12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朱茵

  “我们的项目还没有批下来。”接受采访的券商负责人很着急,已经上报近一个月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不知何时能够成行,能不能抢到一丝先机变成了未知数。

  被券商寄予厚望、号称万亿饕餮盛宴的资产证券化进展不尽如人意。到目前为止,券商申报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仅有5个处于审批流程中,这一被认为是今年创新的“重头戏”至今动静不大。同时,产品受制于交易平台限制,综合成本甚至高于银行贷款;流动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资产类型有待进一步丰富……

  除了主要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之外,资产支持票据从去年推出以来仅有7个项目成功发行,而信贷资产证券化尚处在试点阶段。无论哪种形式,产品发行都没有加速,更多的创新产品“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资产证券化更多的创新设计尚还停留在纸上。

  银行风险“出表”惹争议

  对于银行来说,表内监管带来非信贷融资繁荣,资产被移至表外,但银行承担的风险并没有相应减少。海通证券统计显示,2012年底理财产品余额约7.1万亿元,其中约3万亿元(项目融资类、权益类)资金最终流向实业部门实现融资,而银行自有资金持有的非标债权约是理财产品的3倍,意味着银行持有的非标债权总额约12万亿元。

  “过度繁荣”带来的监管,又将非标债权“阳光化”,不符合信贷流向政策的债权资产、某些行业在银行体系过于集中的债权资产最终需要清算。未来中国城镇化继续,地方政府仍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如何在满足融资需求的同时分散风险?资产证券化成为现实选择。

  海通证券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银监会出台《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资产证券化正式启动,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度被叫停,直至2012年重启。目前为止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一共发行79只债券,发行规模896亿元。

  非信贷融资的繁荣带来债权资产的多样性,通过以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为核心债权的重新组合,银行降低了表内地产和基建等不符合信贷政策项目的债权头寸,投资者得到高收益,债务人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专家认为,过去非标资产证券化容易被监管层质疑,标准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资产与原始权益人实现隔离,把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与购买原始权益人债券区别开来。证券的风险只与资产的特性和产品结构设计有关,与原始权益人的信用状况无关。这是资产证券化得以快速发展(没有原始权益人的信用约束)的关键。

  但新“8号文”的规定,让一些业内人士觉得很难受。按照三部委的相关规定,需要满足5%的风险自留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可能需要持有50%以上的C档资产。在他们看来,本来风险高、收益高的产品是用来吸引特定投资者的,现在风险还在自己手中,出表的目的没有达到。

  事实上,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发行的一些产品对于风险“出表”并没有太多帮助。日前,工商银行全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了“工元2013年第一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金额为35.92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前产品相比,工行此次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并不明显,依然存在资产品种单一、风险偏好保守、发行市场局限于银行间等问题。进入资产池的资产仍然是以基建为主的公司贷款,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行业。这次进入资产池的全部是正常类贷款。而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剥离部分风险较高的贷款,如果全部是优质贷款,长期来看银行是不会有动力持续进行资产证券化的。

  如何让风险“出表”,一些银行仍在尝试。消息人士透露,交通银行正和海通证券等合作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希望在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平台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形成信贷资产的真实出售,使出售资产转移到表外,形成银行的收入。这一准备工作已经进行很久,目前尚没有结果。

  但银行风险“出表”仍存在不少争议。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撰文称,未来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挑战,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去化解,只是把风险转嫁到资本市场,这将损害经济转型和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因此,资产证券化不妨缓步推行,取而代之的是快速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经济转型服务。

  企业资产证券化待突破

  多数市场人士认为,企业资产证券化在本轮金融创新中最为引人注目,未来空间应该是最大的。不过原以为5月会有成批项目获批并没有实现,只能期待下个月是否有突破。

  监管部门有关负责人最近表示,当前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有需求、有条件、也有空间。截至2012年底,美国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接近1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超过60%,相比之下,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十分有限。通过开发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管理好中国庞大的存量资产,既是证券业的责任所系,也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据悉,2005年证券公司开始开展证券化试点工作,中金等证券公司设立了9只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基础资产主要为高速收费收益权和租赁收益权等。2005年9月中金公司推出“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券商,拉开了券商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序幕。这一项目募集资金103.15亿元,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规模的企业资产证券化项目。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由试点转为常规业务。截至目前,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共生成53只专项计划,共发行金额309.6亿元。

  今年以来,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今年创新的“重头戏”,是券商资管新的业绩增长点。大型券商纷纷厉兵秣马,准备大干一场。一些证券公司不仅在公司层面设立了固定收益总部,并在投资银行总部下设创新融资部,在资产管理总部下设理财产品部等一系列业务支持部门,大力开展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政策和产品研究、执行及推广工作。同时明确以投资银行总部的创新融资部作为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牵头部门,与资产管理总部、固定收益总部建立高效的跨部门业务合作机制,以整合公司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源,推动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创新发展。

  “我们首先希望是审批节奏加快。”有券商表示,无法把握发行节奏,这将会影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运作效率。

  “既然监管非标,那我们就努力去做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一位券商资产管理公司老总表示,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资产证券化的推广还是有点难度。企业多数觉得利率过高,过程比较麻烦。特别是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不大,由于这类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渠道较多,对融资成本比较敏感。而ABS产品受制于交易平台的限制,流动性溢价较高,融资成本比传统债务融资工具高,考虑到账户资金沉淀的成本,综合成本甚至高于银行贷款。

  从投资人的需求看,也与实际有差距。投资人虽然对固定收益类的产品需求旺盛,资产证券化项目一般有优质的基础资产,可预测的现金流,加上较好的评级,有望替代利率逐步下行的银行定期理财产品。但实际情况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是在证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平台挂牌交易,存在品种少、规模小、流动性不足等特点。从统计数据来看,年度成交量除了在试点当年达到了90.30亿元的峰值,之后交易量逐渐萎缩,其主要原因是合格投资者群体较少,缺少保险、银行等资产证券化主流投资者参与,同时,交易平台缺乏做市商和质押式回购等增强流动性的制度安排。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认购意向,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定价等也带来不利影响。

  中信证券、招商证券等券商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类型有待进一步丰富,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中明确的信贷资产、信托收益权、商业物业等仍需进一步落地,航空公司客票收益权、有线电视收费、版权收费等仍待市场进一步挖掘。同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原始权益人范围。建议围绕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进一步支持城镇化、农业、西部大开发、节能环保、文化产业等类型的企业作为原始权益人,以其拥有的合适基础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建议进一步鼓励具备良好基础资产的中小企业,以资产证券化形式进行融资。此外,还可以探索非特定原始权益人的业务模式。

  “必须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重要投资者,以解决当前合格投资者有限的局面。”有业内人士认为,将来一是要推动放宽参与银行范围,推动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交易所市场固定收益产品交易;二是要推动银行全面参与集中竞价系统和固定收益平台或综合协议交易平台的固定收益产品。

  业内预计,今年下半推出的资产证券化单数,会比今年上半年有所增加。除了在证监会网站公布的一些券商资产证券化项目待批之外,目前仍有大量已获额度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在审批中,只是获批时间尚不确定。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