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治理产能过剩须管住“看得见的手”

2013年05月31日 07:04   来源:中国证券报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粗钢、水泥、电解铝这些“老大难”行业都只有72%-73%的产能利用率,比复苏缓慢的美国制造业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中央提出的“四个一批”是分类治理产能过剩的大思路和大方向,只有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变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传统治理方式,才能走出“化解、过剩、再化解、再过剩”的死循环。

  产能过剩源于“看得见的手”

  从投资决策阶段看,一旦政府介入的项目,决策咨询和银行贷款一路绿灯,新增产能的审核把关作用消失殆尽。这样,企业成本就出现了外部化趋势,再加上信息不充分使市场自发性和盲目性充分展现,过剩产能就通过了决策这一关。

  从生产经营阶段看,创新动力不足导致低水平恶性竞争。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走高端路线是高风险的事,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很多企业不敢冒险行事。很多行业或者政府制定标准过低,或者没有严格执行高标准,导致落后产能和先进产能不公平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难免。

  从市场退出阶段看,政府干预落后产能正常退出。民营企业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时,由于资产价值大大缩水,地方政府为防止决策失误,尽量避免破产和重组。同样,国有资产的退出,只要资产的实物形式或账面价值还在,即便市值荡然无存,还是能不处理就不处理。

  市场调节机制要发挥作用

  多年来产能过剩反反复复就说明传统政府主导的思路走不通,只有市场机制才能承担根治产能过剩的重任。

  一是及时发布重点行业产能等公共信息。经济信息不可能完备充分,但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产量、产能等宏观信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决策失误。我国政府应尽快实施细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统计和产能过剩预警指数编制,并及时发布,服务政府决策和企业投资。

  二是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确保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现在投资管理体制下,政府投资范围偏大,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受到影响,审批信息不够透明,投资决策咨询独立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 。因此,建议遵循“政府非许莫入,企业非禁即可”的原则颁布政府投资目录和企业禁止投资目录。通过明确权责和严格执法确保投资主体自主决策和银行独立审贷,并丰富融资方式使企业自由顺畅融资。同时,规范政府审核项目流程和时间,公示审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和《企业投资管理条例》,以法规形式确定企业投资的权利、责任和流程。

  三是保护知识产权,保证高效企业在竞争中胜出。建议我国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享受研发成果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通过减税等方式鼓励企业科技和产品创新,加大基础科技的政府研发投入,开展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的持续的协同创新。

  四是运用经济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建筑、工业领域高用材标准和安全环保标准,淘汰低效率和落后产能。尽快开征资源税和环境税,将落后产能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要健全产权交易制度和法规,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保证国有资产正常流转。减少国有企业数量,完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机制改革,进一步探索建立国有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破产退出的机制。

  五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防止政府过多干预微观经济运行。明确规定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职责和方式,作为公共信息完整公开,加强监督执法,问责越界者。打破地区和行业部门利益藩篱,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拓稳定的国内市场。同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改变过分重视GDP的考核体系,建立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新考核体系,引导政府更多关注经济活力、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等。

  六是推进配套改革,稳定行政体制改革成果。改革财税体制,保证地方政府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防止地方政府为政绩和财力盲目攀比。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定价作用,适当提高企业经营成本,缩小企业在能源上的获利空间,将其目光转移到产品和技术创新上来。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和出让制度,使城乡土地同地同权,工商各业同地同价。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