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优尼科收购失败到2012年尼克森并购成功,中海油在国际市场的孜孜以求终于收获海外并购大单,七年之痒见证中海油国际化的华丽转身。而在此期间多少国有企业落入海外并购陷阱,2004年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历经5年整合宣告失败;2006年中集图谋收购荷兰博格,但得到的是被剥离了中集最想得到的标准罐箱业务的荷兰博格;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宣告失败。在一次次失败后成功收购尼克森这么大规模的能源企业显得弥足珍贵。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外加45亿美元的债务,196亿美元的交易标的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纪录。依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则计算,截至2011年12月31日尼克森拥有9亿桶油当量的证实储量及11 .22亿桶油当量的概算储量。此外,尼克森还拥有以加拿大油砂为主的56亿桶油当量的潜在资源量。尼克森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上,包括常规油气、油砂以及页岩气资源。这些油气资源不仅使得中海油的油气储量增加近1/3,而且使中海油的全球化布局更加均衡。
从总出价比较,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出价151亿元加承担45亿美元债务,而七年前收购优尼科出价185亿美元,外加16亿美元债务,两者收购成本相近,但尤尼科拥有17亿5000万桶石油当量的探明储量,在当时的美国石油天然气巨头中排位第九,几乎等同于当时的中海油储量,而现在的尼克森只相当于现在中海油储量的1/3。
从股价角度来看,中海油此次交易出价27 .5美元/股购买尼克森发行的股票,比消息公布前一个交易日尼克森的股票价格溢价61%。七年前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出价67美元/股,比消息公布前一个交易日溢价4.5%左右。两者溢价水平差异巨大,由于收购时间不一致很难说明问题。但即使和最近的并购案例比较也溢价偏高,例如2009年底埃克森公司并购X T O溢价25%,2011年Statoil并购Brigham溢价20%。
从储量价格角度来看,并购尼克森的证实储量价格为每桶16 .78美元,概算储量价格为每桶13 .46美元,资源储量价格为每桶2.69美元。收购优尼科的证实储量价格为每桶10 .57美元,尼克森的单位证实储量价格高出近60%。
前后七年的两次收购价格总规模相近,但单价差异巨大。从资源分布看,尼克森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美,而优尼科油气资源集中在亚洲。从能源结构看,尼克森以天然气、页岩气为主,而优尼科油气基本各占一半,资源结构更为均衡。
但七年时间世界能源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2005年收购优尼科时原油价格迭创新高,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8月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收盘价达到每桶57 .76美元,此后一路攀升。而收购尼克森时,原油价格处于下降通道,2012年11月布伦特原油月度均价为109 .60美元/桶,环比下降2.37美元/桶。
而从全球单位储量交易平均价格比较,2005年全球证实储量加权平均交易价格为12 .80美元,较优尼科交易价格高出2 .23美元;2012年二季度,北美地区概算储量交易平均价格为每桶18.58美元,较尼克森交易的价格高出5.12美元,尼克森交易价格比优尼科有更大的资产增值空间,对中海油更为有利。
从中海油提升国际化水平角度,收购尼克森使中海油的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尼克森拥有的Buzzard油田日产21万桶原油,是Forties最大的油田,而Forties原油与Brent、O seberg和Ekofisk一起构成了每日布伦特现货基准价格。收购尼克森使得中海油一步进入世界原油定价体系。
因此七年的卧薪尝胆还是给中海油带来了一个较为完美的收购,在这七年中海油融入国际规则体系、积累国际资本市场经验、提升并购技巧、规范内部治理结构等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中海油的国际并购在优尼科之后逐步进入上升轨道,七年中除2009年收购马拉松失手外,皆获成功。
熟悉国际规则,融入国际制度环境。中海油2005年收购优尼科时没有预先接触,高调宣示收购意图,被优尼科直接列入恶意收购,增加了收购的难度,虽然是以香港上市公司名义实施收购,但上市公司国企色彩浓厚,对美国政府的并购审查制度、美国能源法案对能源的保护宗旨、美国社会对中国国企的接纳程度了解不多,对美国制度环境不熟悉最终导致收购失败。2005年后中海油更加强化对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标准的学习,与世界大中型石油公司合作经营更加密切。在本次收购中,中海油事先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外围的工作。首先是与尼克森的高层多次会面,双方达成一定的信任。据彭博社相关报道称,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曾多次亲自与尼克森高层会谈,强调这并不是一项恶意收购,保证公司以及股东的利益不会因此而受损。其次,中海油多次对加拿大政府,亚伯达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政府以及各种相关团体进行游说,尼克森的管理层也主动向加拿大政府和中国政府进行游说。
推进公司治理结构改造,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七年。中海油一直注重通过上市来改善治理结构,几块业务分别在美国、香港独立上市,构建国际化治理结构。上市公司聘请有海外背景的独立董事,发挥海外董事的资源提供和跨界融合的作用。中海油来自海外的独立董事比其他央企都多,这些独立董事以自己在国际资本市场,专业领域的默会知识,推动国际规则在中海油内部的知识传递,使得中海油在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国际并购中变得游刃有余。
国际化团队成长,并购策略日益成熟。中海油在2005年收购优尼科失败后,更加重视与海外公司的合作,在国际并购中注重保留国外管理人员,形成管理层的中外混合编队,使得中方管理人员得到锻炼和成长。中海油还选派后备团队成员到美国深造,现任总经理杨华获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硕士学位,国际化团队的成长推动中海油并购技巧成熟。中海油在优尼科后放慢收购公司的节奏,但加快了资产收购、与外企参股合作。在发起大型并购前注重“预热”,先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接触,在企业所在地开展公益活动,树立企业形象,与政界、社区、商界保持密切联系,先参股再控股,利用合资企业实施并购,逐步推进并购战略。如2010年3月 , 中 海 油 以31亿 美 元 收 购 阿 根 廷Bridas50%的股权。2010年11月,双方的合资公司以71亿美元将B P持有的泛美能源公司60%股权收入囊中,从而百分百控制了泛美能源。2011年泛美能源又与美国埃克森美孚签署协议,收购后者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的部分资产。
借助中国经济实力,抓能源结构转变机遇。七年间中国G D P从世界第五升到世界第二,从占美国G D P14%上升到接近一半,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国际并购提供强大支持,加拿大总理哈珀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想加拿大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体。事实上,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为加拿大人提供无限机会。”
七年中世界经济一直在谋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变,新能源、页岩气技术改变了世界能源结构,随着页岩气技术的成熟美国的页岩气干气产量从2000年的0 .39万亿立方英尺提高到2012年的850万亿立方英尺,页岩气在美国天然气产量中的比例已由2%上升至37%,美国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数据,2011年美国天然气进口同比下降25%,2012年原油需求量下降1 .5%至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原油进口占原油消耗的比例降至45%左右。据《世界能源展望》预计,到2015年美国将大幅度超越俄罗斯,成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到2017年美国会超越沙特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到2035年美国将基本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能源结构的转变使得美国政府重新审视自己的能源政策,中海油对尼克森的收购正好处于政策转向期,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顺利批准此次收购。
同中海油一样,其他中国企业在7年中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并购的案例数量增长了6倍,国际并购规模增长了4倍多。尽管国有企业经过多年国际化经营,已经积累较多国际并购经验,但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还在改革调整阶段,与成熟资本市场要求还有明显差距,行政式刚性制度体系与市场式柔性制度体系还需要有机融合,国有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金融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