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络挂号上线两日挂彩 360“偷驴”淘宝网“拔橛”

2013年05月27日 06:39   来源:中国经济网   

  网络挂号,这个曾经潜行日久的网络服务,却在上周一夜成名。不过,其成名之路却是来自被相关部门的“封杀”。而在此过程中,淘宝网和360则是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别人偷驴他拔橛”。

  “拔橛者”淘宝网

  5月21日,淘宝网联手挂号网上线网上预约挂号功能,提供北京、上海等18个省市、600多家医院门诊、7万多名专家的预约服务。

  在淘宝网强大的宣传机器的推动下,一时间,几乎所有网民都知道,淘宝网为大家又做了一件大好事:从此以后不用夜半三经去医院排队挂号了,也不用再从黄牛那里买高价号了……总之,这是一个好处一眼就能看到,坏处还没太琢磨清楚的事情。

  不过,淘宝网这个“挂号”服务上线没2天,自己就先“挂”了。原因在于,淘宝网遭到了相关部门的强烈不满。5月22日,北京市卫生局提出异议,表示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未与任何商业网站有预约挂号合作,也不允许任何网站、组织和个人对其进行商业利用。预约挂号可直接通过统一平台,没有必要为此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而增加信息泄露的风险。淘宝虽然未收取预约挂号费用,但也会从中获得潜在利益。

  5月23日,淘宝网与挂号网分别发表声明,宣布叫停北京地区预约挂号服务。不过,阿里集团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表示,“除了北京之外,其他地区网络预约挂号服务照旧”。

  既然是个好处一眼就能看到,坏处还没太琢磨清楚的事情,为何遭到北京市相关部门如此高效率的“封杀”呢?难道是发现了什么坏处?

  “淘宝网推出的网络预约挂号伤害到了北京市卫生局”,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表示,“北京市卫生局自己有一家投资上千万元办的‘北京市预约统一挂号平台’,自然不希望自己的资源被其他人拿走,也不希望为他人做嫁衣”。

  众所周知,国内优秀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北京。360良医搜索数据也显示,全国范围内搜索量最大的10个医院里面,有5个是北京的。“尽管其他地区业务仍在继续,但北京业务被叫停,对淘宝而言,损失也是不小的。”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应该说,是淘宝网的高调和影响力,害了淘宝。但事实上,淘宝网并不是“始作俑者”,真正最先“偷驴”的,其实是360,淘宝充其量只是一个挨打的“拔橛者”。

  “偷驴者”360

  早在一个月前的4月20日,360就上线了良医搜索,其功能包含了淘宝网刚刚推出的网络预约挂号服务。用户使用360良医搜索时,只要输入病症名称,便可以搜出各类真实且屏蔽广告的信息,如病症概述、病因、预告、检查等内容,而且可以在同一页面实现网络挂号。

  在360推出这一服务后,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也随即上线了类似服务。不过,双方并未在此项目上有何高调的对战行为,故而,这两家一前一后的“偷驴者”也并未引起相关部门太多的注意。“良医搜索只是我们众多服务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这块,我们真没有私利,只是希望能够借助此功能获得更多的用户,提高用户体验,提升整个平台的影响力,进而在其他方面获得利益”。360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坦承。

  不过,由于“拔橛者”的暴露,“偷驴者”也被纳入了视野。据了解,360良医搜索中,原先与挂号网在北京地区的合作都已停止,目前北京地区的挂号链接都导向北京市卫生局自办的“北京市预约统一挂号平台”。

  好在,与淘宝网和挂号网(淘宝网前员工创办)的独家合作不同,作为平台,360良医搜索还在继续着与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39健康网等其他第三方的合作,这也使得360的受损较小,甚至“因祸得福”。“目前来看,这几天每天挂号的人数从5000人变为翻番,已经突破万人了。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奇怪。”360相关负责人透露。

  “淘宝网挂号业务在北京被‘封杀’一事,反倒更加速了对网络挂号的大众普及。未来,不排除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如京东、当当等加入”,上述业内人士预测。

  事实上,即便接入官方的统一挂号平台,也不等于用户就能挂上号,正如订火车票的12306网站,很大程度上,医疗资源甚至比火车票还要稀缺。作为“偷驴者”,360显然不想“泯然众人矣”。360总裁齐向东在360良医搜索刚上线时就曾透露,日后会推出类似“抢票软件”那样的“抢号软件”。5月25日,当《证券日报》问及“抢号软件”何时推出时,360相关负责人谨慎表示:“抢号软件目前还在开发中,因为政策的不明朗,是否推出还需要考虑。”(贺 骏)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