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投顾问:“名人故里”热亟需降温

2013年05月24日 13: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第九届文博会《2013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手册》中,文化旅游业占比最重,而且多地主打“历史文化名人牌”,多个项目牵涉到历史文化名人。最为突出的是安徽省,在200个文化旅游项目中有22个主打“历史文化名人”牌,占比11%,一些古代小说中的人物也成为了重点发展目标,例如梁祝、董永等。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表示,历史名人的确是文化旅游中的重要资源,但过度开发将适得其反。文化旅游中的文化资源一般分为三类,历史古迹、民俗风情和主题公园。民俗风情对于少数民族集聚地而言优势显著,然而在其他地区并没有突出体现。主题公园的选址则通常是较繁华的市区,不适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历史古迹资源才是大部分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利器。然而目前历史古迹资源的价值开发程度已经非常大,难以持续为当地经济做出较大贡献,于是各地兴起了“名人”热。一时之间,不管是历史名人还是神话名人都纷纷被拉了出来。

    “名人”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的拉动效用毋庸置疑,名人故居已经成为了大部分景区的重要支撑,例如凤凰沈从文故居,和韶山毛泽东故居等,如果没有这些名人故居的点缀,这些景区将大为失色。历史名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加景区的人文底蕴,从而对游客产生更强的吸引力。然而,各地对名人资源的开发却尚处于盲目、粗放状态,景区只顾抢夺名人资源,后续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并没有跟上,这最终导致了许多名人故里沦落为“半吊子”工程,梁祝故里、孙大圣故里均在其列。

    文化旅游景区应该对“名人效应”的理解更加深入,并非所有名人故居都能为景区带来较强生命力。一般而言,从神话故事中脱胎的名人难以为景区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神话故事中的名人虽然对国人的精神有重要影响,但由于是虚构的人物,难以与现实中的某个景区“对号入座”。

    蔡灵指出,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应该尽快摆脱“名人故里”误区。名人故里运用得当将是景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但是过度开发则将成为景区的一大累赘。事实上,除了挖掘文化资源之外,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景区的管理运营能力也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交叉环节,单纯的文化概念绝对不足以支撑文化旅游的整体发展。

    一方面,文化旅游景区需要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切勿追随大流,当看到各地都争先开发名人资源,如果当地名人资源匮乏,也硬性进行发掘,只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纵观多少名人故里,如今却沦为烂尾工程。另一方面,注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吃、住、行、游、娱、购”是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因此酒店、餐饮、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必须完善才能延长游客在景区游玩的时间。若游客游玩时间较短,则难以为景区带来可观收益。同时,旅游产品的创新性对吸引游客也有较大帮助,值得景区引起重视。

    我国文化旅游景区对名人故里的开发亟需降温,过多的名人故里将造成游客审美疲劳。并且更重要的是新开发的名人故里大部分没有保留下完整的遗址,只是通过后人根据想象建造的仿古建筑,旅游观赏价值较小。

    虽然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文化旅游投资仍需慎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粗放式发展特征鲜明,文化旅游粗放式发展非但不能创造大量社会财富,拉动国民消费,还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为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投资者在进行文化旅游投资时应该对当地的文化资源禀赋做深入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如果该文化旅游项目只是在打“概念牌”,实际发展潜力不大,则需尽量避开。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二者的结合,只有将文化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有机融合,其才能释放出巨大潜力。

    (作者系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