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债务或股份来说,中国更加需要的是股权资金。”秉承金融改革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则,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5月19日在2013金融改革与创新高级论坛上表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需要考虑在今后的5年至10年时间内,中国的实体经济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全球经济危机将持续。在外部环境中将面临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的资产市场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不定以及各国之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复杂的局面,不确定性将增强。
第二,中国经济步入低速增长期。我国经济经历了33年的高速增长水平,中国经济结构性的落入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上。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未来的5年至10年间,大概在7.5%左右,与过去相比有显著的回落。“而在新的发展阶段,所有在过去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今后都会成为问题,并且会成为大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局面下,金融应该如何服务经济的发展将是一个新的挑战”。
第三,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体现在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以及总人口下降等问题。在这样一种人口变化的趋势下,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的高储蓄现象会因此受到影响。而这作为中国的优势,也可能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而逐步消失。
第四,产业问题。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尾声,主要指的是以重化工、电子为代表的第一代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而新型工业化方兴未艾。但是我国目前很多的政策安排,特别是投资安排依然沿着老的工业化轨道走,还是“铁公鸡”的投资。所以,结果导致经济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越来越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十分突出,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的最大问题。
第五,城镇化问题。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谈,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误入歧途的一个问题。它的影响极大,但是如果没有把城镇化的一些因素探讨清楚,同时没有走向正确的道路,城镇化问题将会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
李扬认为,当前的城镇化仍然是造城运动,它是产能过剩的根源之一,也是现在已经无所适从的房地产调控的根源之一。
基于上述实体经济的变化,也对金融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李扬认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一个减少,三个增加”。
一个减少是指无通货膨胀的资金供应的减少。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要求的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随之减少。
三个增加中的第一个增加是指对长期信用要求的增加。也就是说,中国无论是新型工业化还是城镇化,都需要投资,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是长期资金的投入。因此,发展长期债券市场,尤其是市政债券市场显得刻不容缓。
第二个增加是对权益性资本需求的增加。中国更加需要的是股权资金。是作为资本,用来承载更多债务的自有权益。
第三个增加是对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处置自身的资产。遗憾的是,中国金融体系可供人们使用,并能为人们量身定制的金融安排基本没有。(傅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