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一个时期引发物价上涨的潜在因素正在形成和强化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初步实现了物价趋稳的可喜局面。尽管如此,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引发物价上涨的潜在因素正在形成和强化,长期通胀风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国际方面,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引发全球流动性充裕。同时,为应对债务危机下财政紧缩政策对欧洲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压力,欧盟也必然会选择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已成为诱发中国通胀的重要基础性因素。
在此背景下,受地缘政治和气候因素导致的供应紧张以及投资者避险情绪的影响,粮食、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将呈上涨趋势,带动我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国内也有不少可能引发长期通胀风险的因素。
首先,在未来几年内,落实“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决策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力度的加强会带动信贷投放与财政支出的较快增长,这对物价整体上涨可能形成潜在压力。
其次,当前物价存在结构性通胀的特点,新鲜蔬菜与水产品等部分价格依旧处于高位运行。与此同时,对未来经济恢复性增长的预期已经阻止了物价持续紧缩的走势并呈现上扬态势,通胀预期已现端倪。
此外,未来几年内,还存在热钱大规模流入我国的可能,这会带来我国房地产、股市、商品现货期货以及民间借贷的投机炒作,诱发资产价格泡沫,助长物价上涨与通胀预期。
随着人口红利趋于下降和与之相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成本也将上升。推动产品成本上升的因素还有资源税改革。在当前物价水平较低时,开展资源税费改革可能不会带来物价的明显上涨。但是,这种价格机制一旦形成,在经济持续增长和对资源性生产要素需求持续增加的条件下,容易形成加速上升的成本推动型通胀。
最后,收入分配改革加快了非富裕阶层居民财富的增长,这一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高于高收入者,居民消费需求随之呈现的长期增长趋势,也将对物价上涨形成长期持续拉升力量。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认为,近中期国家调控物价的基本思路应为: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物价动向,加强政策之间特别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善于运用积极灵活的价格干预措施,积极构建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政策的着力点应更多地转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以促进实现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的三重目标。
调控物价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关系。一是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要以经济增长目标为主,同时兼顾物价稳定目标,力争保证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幅。二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未来稳定物价的重点应从控制需求转向改善供给和完善体制机制。三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要逐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并适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缺陷,运用市场手段调控物价。四是价格改革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要选择好价格改革的时机和力度,同时完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