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医治疗重大疾病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
2013年05月17日 07: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是医药圈内的微博达人。他通过微博向人们普及中医药知识。“如果中医中药没有效果,会有这么多人来广安门医院看病吗?”仝小林认为,中药不仅对普通疾病有疗效,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中药降糖效果不理想,只能作为西药治疗的辅助方法,这也是制约中医糖尿病临床发展的瓶颈。但是,多年来,仝小林对初诊糖尿病患者坚持采用纯中药降血糖。既往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在纯中药治疗过程中,约35%的患者减少了降糖西药的种类和用量,30%的患者始终仅用中药控制血糖,或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停用了西药,有一些胰岛素用量很大的患者甚至可以完全停用胰岛素。仝小林是怎样打破这个瓶颈的呢?

  仝小林经过研究认为,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导致这种瓶颈局面的重要原因。

  传统中医对糖尿病有着非常详细的论述,将之称为“消渴”,并以“消渴阴虚燥热”理论来指导临床治疗。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古代中医发现该病的主要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消瘦。然而,随着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初诊患者远未发展至三多一少阶段就开始接受降糖治疗。所以,目前,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反而有约80%的患者表现为肥胖或超重。

  为了攻克中医药不能降糖这一难题,仝小林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脾瘅”的论述引起了他的注意:“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仝小林提出了糖尿病“肥胖-脾瘅-消渴”的三阶段说,打破了传统消渴理论的局限。即2型糖尿病多先有肥胖,而后发展为脾瘅,脾瘅可进一步发展至消渴。其演变分郁、热、虚、损四大阶段;脾瘅阶段主要是中满内热;气虚、阴阳亏虚和络脉损伤才是消渴及消渴并病的表现。据此,他提出了“开郁清热”、“消膏降浊”、“苦酸制甜”等治法。

  仝小林的创新理论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临床研究表明,以开郁清热法指导组方的糖敏灵丸,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明显优于安慰剂,降糖效果肯定;同样以开郁清热法指导组方的清热降浊方,降糖疗效与西药二甲双胍相当,在症状改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也明显优于二甲双胍。

  中药独立降糖的突破表明了中医药能够在重大疾病的主流治疗上发挥作用,“以现有的研究为着力点,继续深入探索,中药有可能解决不少当前困扰临床的代谢性疾病的治疗问题。”仝小林兴奋地说。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