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平安投行神话破灭 草根凶猛“战国”时代终结

2013年05月16日 07:04   来源:中国证券报   蔡宗琦

  2010年,在平安的鼎盛时期,有投行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投行业已进入“战国”时代,各家公司都在寻找“凶猛”的打法抢占市场。但随着薛荣年出走和证监会一纸罚书,平安证券投行业务创造的“神话”破灭。

  曾经的行业标杆倒掉,意味着投行业通过短视的激励机制和粗放抢地盘的打法已经难以为继。部分试图复制平安模式的投行在得知最严处罚决定后,已于4月开始“清理门户”;投行业“野蛮”生长、粗放扩张的“战国”时代宣告终结,行业开始改变短视的盈利模式,加快向综合型服务转型。

  严重过剩投行模式转型迫在眉睫

  有人认为平安证券的崛起是顺应了局势,当年随着大型企业IPO减速,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发行提速,以往只专注于大项目的券商明显失去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项目储备丰富的平安证券方异军突起。但现在的格局早已不似往年,IPO停滞不前,业绩贡献下滑,同期债券、再融资等业务比重逐年上升。

  “投行现在的产能严重过剩。”有投行人士表示,多年来行业一窝蜂似地追逐利润,打法单一,服务严重同质化,大中小券商都在拼命上马投行业务,“下一步行业在新股发行这块首要的是去库存, 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1-2年行业重新找定位,很多只关注IPO的中小公司日子不会好过。”

  在这种格局下,不少公司开始提前转型,债券和再融资短期内成为投行盈利的新增长点,宏源证券债券业务快速扩张,中信证券在2012年提出公司战略从以股票为主转向股债结合。

  对于实力强大的大型投行而言,未来二级市场业务将会成为重点,这一趋势在成熟市场上一览无遗。在美国,不少投行与企业有数十年的合作关系,一同成长,投行关注大项目不仅仅是IPO,更要关注合作关系建立后,未来配股、增发、发债等业务继续合作的可能。未来我国投行的服务也将从单纯的IPO向综合型服务转型,股债再融资、衍生品、股权质押、资产负债表管理、现金流管理等业务转型在所难免。

  但亦有业界人士评价,目前能摸索开展这些业务的国内投行只有寥寥几家,这一中长期趋势将更加有利于大型投行,中小投行的生存压力恐与日俱增。

  在劫难逃 “乖孩子”开始“清理门户”

  平安投行模式的不可持续其实早已露出端倪。2010年,时任瑞银投资银行部亚洲区全球资本市场联席主管兼中国区副主席的朱俊伟向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创业板企业上市速度很快,保荐人赚钱容易,但一些中小型公司上市后能不能担保不出问题?这一批上市公司三五年后有多少家业绩和股价还能维持在现有水平?相比之下,中大型项目业绩更为稳妥,出现风险的概率更低。”

  随后,一手做大平安的薛荣年出走华林证券。胜景山河案暴露了这一盈利模式的弊端,保荐制度出台以来最为严格的罚单宣告平安投行的“神话”破灭,这对行业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

  今年4月,尽管万福生科案的中介机构处罚结果暂未披露,但一家北方投行的负责人就已经了解到平安证券和前高管薛荣年在劫难逃。“是进是退?高层开了很多会,痛苦抉择方向。”这位负责人承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所在的公司正是平安模式的追随者,注重中小项目且激励机制灵活,激烈的拼抢下部分项目已经出现瑕疵并被监管层关注,“做投行这么多年,今年监管检查的力度让我们极度担心,这几个月我们一直在说服一些客户撤单”。而这一现象绝非个案,他透露,现在市场上一些离上市仅一步之遥的公司都被投行“劝退”以免后患,因为这些投行深知粗放模式下某些项目站不住脚。

  一些向来自称“乖孩子”的大型券商开始“清理门户”,谁都不想在IPO大核查和保荐机构监管加码下成为下一个“祭旗”的对象。

  如何生存成为摆在一些平安模式追随者面前必须抉择的难题。眼下,就连这一模式的缔造者都已经抛弃了原有的发展模式:为消除在过去几年“大干快上”所遗留的安全隐患,平安证券在4月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已对投行业务发展方向进行“颠覆式”改革,力求从“通道制投行”向“交易型投行”转变。这一变革引发大规模投行人员流失,损失以十亿元计。预计经过约一年时间,平安才可能完成团队重建,并表示平安证券投行业务在项目选择标准方面已彻底改变过去重数量、轻质量管理导向,大大加强预立项、立项环节审核,从源头上把控项目质量和风险。

  但消除短视的投行盈利模式对行业的负面影响绝非一日之功。其他中小券商出路如何不得而知,平安前高管薛荣年出走华林证券后,把一套打法都带到了华林,眼下多位高管被取消从业资格,这家公司投行业务何去何从?

  乱军突围 “战国”时代隐忧重重

  “投行业现在就处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家乱军突围。”2010年初夏,一家专注于中小盘项目的南方投行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作出了这一判断。在他看来,当时投行业刚刚起步,高速成长背景下的行业格局极不稳定。

  作出这一断言之时,投行业正迎来一场变革,顺势者如平安证券一举突围成为当时的行业领跑者——2009年以来,创业板开闸和新股发行的提速让券商投行业务一路高歌猛进,不少券商首次公开发行(IPO)承销收入迎来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投行江湖排名大幅度波动:以最为赚钱的股票承销业务为例,在综合治理后数年内,前几名一直被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及银河证券等大型券商把持,这一局面随着2009年创业板的推出被打破。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股票承销金额五强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银河证券和安信证券,2009年的股票承销金额前五名则变成了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和平安证券。2010年上半年,股票承销前五强则是平安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中金公司和华泰联合证券,直到下半年农行上市,中金公司等老牌投行才杀了个“回马枪”,抢回前三甲的宝座。

  正是在傲人业绩的支撑下,平安证券被冠以“草根投行”的称号,当时的掌门人薛荣年一手创造了投行业的“平安模式”。示范作用之下,不少试图在投行业务上杀出重围的证券公司成为平安投行模式的追随者,从激励机制、拼抢市场的手法到中小公司的定位,无不在模仿平安。如果仅考量业绩,这些追随者也确实在过去几年中实现了突破。

  彼时,就连一些大型券商也有些招架不住凶猛的市场冲击,纷纷放下身段转向中小盘股市场。2011年,一家以承销保荐超大型项目著称、在平安崛起前从未有中小盘股客户的投行高管在面对疑问时,甚至被迫回应称“我们从来没说过不做小项目”。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战国”时代:跑马圈地、重兵突围,你方唱罢我登场,完全打破了之前既有的市场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安证券成为搅活市场竞争的“鲶鱼”。但平安投行模式成就了平安投行的业绩“神话”,同时也埋下了今日神话破灭的隐患。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