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正在兴起机场建设热潮。对此,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陈艳艳说,机场建设基本都是政府投资的。如果是民营投资,它必然要追求市场回报,因此会更认真去做市场调研和真正的客流分析,但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项目更快立项上马,就会盲目夸大客流量。“建成之后是否亏损?可能到时已经换了领导,就是下一个领导的事情了。”(第一财经日报5月15日)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修建56座机场,迁建机场16座,改(扩)建机场91座,全行业基本建设投资将达到4250亿元。国家发改委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仅去年5月之后,共批准了16个机场项目的建议书、可研报告,其中迁建、扩建、改造工程有12个,新建项目4个。
如此规模的机场建设究竟是经济发展需要,还是利益驱动下的政绩工程?中国未来能有多少人坐飞机出行呢?近些年来,高铁、高速公路等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机场建设是否应综合考虑这些问题,按照经济规律和需求关系进行规划建设呢?这是事关机场投资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是,很遗憾的是,由于机场建设投资体制不顺,特别是行政审批等制度设置的门槛因素,导致机场建设基本上是政府大包大揽,民间投资难以从中分到一杯羹。
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机场建设也是地方领导说了算,至于建成之后的盈亏,由于地方领导职务变动等,很少有领导会考虑这个事情,因此,机场建设出现盲目的投资热潮,造成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难以避免。
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机场建设没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性配置。机场建设暴露出政府对经济的干扰和扭曲问题。有关调查材料显示,企业新上一个项目,要经过27个部门、50多个环节,时间长达6~10个月,这显然会影响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行政审批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扰因素,必然造成经济效率低下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一是政府对于市场信息敏感度低,特别是一些不具商业意识、不懂经济的外行领导作投资决策,导致盲目建设的几率大大增加,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一种浪费。二是扰乱市场秩序,比如行政审批权的存在,导致权力寻租。不公平竞争就有了存在的土壤。三是挤压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政府投资过多,社会和民间投资就会减少空间,这样使得真正的市场主体活力得不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大削弱。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最近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了133项涉及投资的行政审批制度,最大限度释放改革制度红利。
但愿行政审批改革能惠及到政府机场建设领域,让市场机制调节机场建设,改变“领导说了算,不管盈亏”的扭曲投资机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