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一月之久的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终于在5月6日达到了高潮。农夫山泉赴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与京华时报众记者当众激烈辩论,同时也回答了来自全国各路媒体的质疑。整场发布会历时近3个小时,从开始的剑拔弩张直至最后台上台下都尽露疲态,可以说,“标准门”事件通过这3个小时的集中“发泄”,已接近无话可说。
以笔者见,凡是能够长时间辩论的话题,基本都是“牛头不对马嘴”式的辩论。当然,这并不会影响其精彩程度。其实,评价一场辩论好坏的重要指标,在于双方攻击时选择的角度和防守时自圆其说的能力,而非一定要判出个孰对孰错。故而,从辩论的层面来看,这场发布会精彩有余。
发布会之后,如果不再突发戏剧性拐点事件的话,不妨可以尝试着盖棺定论了。
应该说,“标准门”事件已成为近期公众热议的焦点,贬农夫山泉者有之,贬京华时报者有之,各打五十大板者有之。这些都是从“负能量”角度来看问题,殊不知,这场“大戏”所产生的“正能量”要远远大于“负能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一场多赢的比赛,几乎没有输家。那么,赢家都是谁,都赢在哪里了呢?
首先,消费者是最大的赢家。“标准门”事件给广大消费者上了一堂关于水标准的科普课,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有了对“运动员”的标准之辩,才会督促“裁判员”尽快完善目前混乱或缺失的标准。事实上,推动的效果已经显现。退一步,在更完善的标准出台之前,饮用水的安全性也会大大提高,因为其他水企想必都不愿“前仆后继”。而为了自证公正,京华时报未尝不会再找一家来“开刀”,其他媒体也有可能照方抓药。在这种风声鹤唳的形势下,消费者喝到的水,只会比以前更安全。
其次,京华时报等众多媒体是赢家。很多情况下,无数篇报道不一定能成就一家媒体,一篇报道却可能让一家媒体大大上一个台阶。十二年前《银广夏陷阱》一文,让《财经》杂志至今还在享受着“红利”。京华时报作为一家地方都市媒体,经此一役,名震全国,其记者的勇气、其报道的执着令人难忘。一般而言,媒体的影响力与广告收入呈正比,尽管京华时报不太可能再从农夫山泉那里获得广告(这也未必),但日后面对其它水企和厂商时,其在广告上的主动权必然大幅增加。可以说,京华时报用一棵树木,换来了整个森林。
在“标准门”事件中,为了反驳京华时报,农夫山泉在其他媒体上大量投放整版广告。对这些媒体而言,无异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某种程度上,这要感谢京华时报。当然,获得意外之财的同时,各路媒体也会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于私于公,都是好事。
最后,再说说农夫山泉。不少观点认为,农夫山泉是最大的输家,其实不然。真正笑到最后的恰恰可能是农夫山泉。当初,麦当劳、肯德基被媒体曝光后,很多观点认为其销量会遭受打击,但事实恰恰相反,顾客反而更多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很多时候宁可相信有瑕疵的真实,也不愿去相信一个黑盒子,不论盒子里装的是魔鬼还是仙女。
农夫山泉这次被“扒”到近乎裸奔,恰恰也给了其显示真实身材和肤质的机会。试想,一个人是愿意在灯影扑朔、脂粉扑鼻的夜店里找相伴终生的另一半呢?还是会在清水出芙蓉的游泳池畔寻找呢?至少,梁锦松、霍启刚都给出了答案。况且,“标准门”说到底,无非是标准或是“标签”的理解错位,至少目前农夫山泉的产品质量本身未被发现问题。不出意外的话,时间应该可以证明,在部分舍弃北京市场后,农夫山泉将在全国市场迎来更大的空间。与京华时报类似,农夫山泉也是在用一棵树木去换整个森林。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完全可以“一言堂”的发布会上,农夫山泉给京华时报留出了座位,留出了时间,这在以往诸多的“口水战”中是不多见的,仅此一点,也值得给农夫山泉以掌声。甚至此举,完全可供中国资本市场借鉴。对于媒体的“致命”性质疑,相关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少一些语焉不详的纸面公告,多一些开诚布公的线下交流。这既是对投资者负责,也是对企业和公众负责,同样会实现多赢。当然,如果心里根本没底,那又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