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 外汇“黄牛”重现银行网点

2013年04月26日 07:20   来源:科学时报   卫容之 唐也钦

  “要外汇伐?”背着黑色电脑包的老曾,堵在本就狭窄的银行大门口,不断地对着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小声询问。近期,销声匿迹许久的外汇黄牛又回来了,但并未出现扎堆的“盛况”。老曾的“单打独干”显得有些孤单,记者并未在周围几家银行门口看到其他蹲点的人。

  外汇黄牛“重现江湖”

  查询结果显示,当日的银行美元现汇卖出价为618.9元,而老曾给记者的报价是618.5元

  4月23日下午4点,记者前往上海外滩某国有银行营业部办理业务,在门口便被老曾拦下。在得知记者打算换美元后,老曾将记者带到查询外汇牌价的机器前,站在旁边的安保人员并无任何“阻挠”之意。“我们的价格比银行还是便宜一点的。”查询结果显示,当日的银行美元现汇卖出价为618.9元,而老曾给记者的报价是618.5元。

  “不能少了,其实我们也赚不了多少钱。”老曾应该是有货,“看你要多少,十几万美元我明天就可以直接给你,不用等。”但是对于618.5元的价格,他并不松口。

  接过老曾的名片,正面只印有简单的姓名、电话号码以及“外汇咨询”的名头,背面则是空白。这样的名片,他随身携带了两盒,其中一盒也只剩一半。在记者表示,需要再考虑时,老曾并没有挽留,间杂的白发显示这位黄牛已经不年轻:“想要的话什么时候都可以给我打电话,我这边是24小时待机。”

  4月24日晚,记者拨通老曾的电话。“现在跟我买也是跟银行差不多的价格,619。你跟银行买也是可以的。”随着中国银行4月24日的牌价上升至619.05,老曾的报价也跟着上涨。或许是因为已经有了其他客户,他并不急着招揽生意,“这两天别的东西都跌了,我们也拿不到很多东西,而且确实需求也大。就是你要我也得看留不留得住,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订货。明天有一个客户要15万美元,也是这个价,卖出去后我手里还能剩7万至8万美元。这个价钱不能再低了。”

  兑1万美元仅赚50元

  找“黄牛”兑换大额美元不仅没有额度限制,也无需复杂的手续和证明,这就使得黄牛底气十足

  据老曾介绍,卖出1万美元,他只能挣到50元人民币。但是他一再保证,他手里的美元都是从银行取出来的,不必怀疑真假。

  “美元可以收,但是到时候的价格不能保证。”尽管人民币汇率节节攀升,老曾也愿意收美元,“银行每天都有涨跌,要看当天的汇率。但是你来卖肯定是不会吃亏。”

  如果说客户为了更好的兑换价格,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私下与外汇黄牛进行交易。那么,在当下,黄牛兑换价与银行外汇牌价相比基本没有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这些外汇黄牛的兑换生意又从何而来?

  据了解,外汇局对境内人士购汇有额度限制,每人每年最多可购5万美元的外币,如果要取现的话,每日取现最高额度为1万美元。如果超过5万美元,则需要向银行提供一个详细的资金用途证明。即使黄牛的价格并没有太大优势,但是相对于银行的限制,找“黄牛”兑换大额美元不仅没有额度限制,也无需复杂的手续和证明,这就使得黄牛底气十足。

  私下换汇有风险

  不少外汇“黄牛”的背后其实都有地下钱庄的存在,而央行和外汇局等多部门近年来一直坚持打击地下钱庄

  从4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7次创出新高。6.26、6.25、6.24,不到一个月便连破三关。尽管24日美元兑人民币外汇掉期走高,但持续波动的汇率变化仍旧让外汇黄牛看到了商机。

  尽管黄牛会不断保证手中外汇并无风险,但是在黄牛处兑换到假币的情况也时常发生。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市民找“黄牛”换汇虽然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不受额度限制,但也不可轻视其中风险。不少外汇“黄牛”的背后其实都有地下钱庄的存在,而央行和外汇局等多部门近年来一直坚持打击地下钱庄。

  事实上,“黄牛”这种私下换汇的行为是违法违规的,且通过“黄牛”换汇存在收到假币的风险。建议市民尽量选择银行等指定金融机构换汇。

  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攀升,手中持有一些外汇的市民不知道该不该将其换成人民币?对此,银行业理财专家建议,市民不要盲目换汇,特别是中短期内有出国旅游、留学或投资移民需求,就不必换汇。


(责任编辑:华青剑)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