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布的一季报显示,上市公司业绩实现增长的范围有所扩大,但其增长的持续性及力度却遭受市场的质疑,这也成为一季报预增股多数出现“见光死”走势的主要原因。展望二季度,民族证券财富中心总经理徐一钉表示,预期修正的时间跨度或达两个季度,二、三季度市场依然不具备大幅走强或暴跌的条件,成长股将出现强者恒强的特征。信达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艾宜则指出,全年来看,经济增速一、二季度或持平,三、四季度将再度出现下滑。
一季报行情或“雷声大雨点小”
中国证券报:目前,一季报披露大幕已经拉开,从已披露的上市公司业绩来看,业绩同比实现增长的比例占到七成以上,请问两位怎么看一季报的整体情况?剔除及未剔除金融后的全部A股一季度净利润情况如何?整体能否扭转去年四季度的下滑态势?
徐一钉:一季度的业绩预告 ,在我们的预料之中,70%的上市公司业绩预报实现了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我们预计一季度可比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5%-10%之间,如果剔除金融因素,则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还是负增长。二季度这种回升的趋势或许可以延续,但同比或可持平甚至实现增长。
艾宜:上市公司一季报整体正增长的态势比较明显,但是增长幅度略逊于预期。从结构性上看,消费性行业表现要好于周期性行业,下游行业表现要好于上游行业,有政策支持的行业,表现要好于没有政策支持的行业。
中国证券报:仔细观察一季报预增公司发现,多数公司实现业绩增长,主要是在成本端及费用方面有所控制,而主业营收并未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请问两位如何看待这种通过压缩成本实现的业绩增长?未来持续性又如何?
徐一钉: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来提高业绩,应该说是经营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不过,控制成本对上市公司业绩改善的持续性,还有待继续观察。目前有一个现象令市场比较担心,从已经公布的1660多家上市公司2012年的年报来看,这1660多家上市公司的存货是3.56万亿元,规模极大;毕竟存货的继续增长一方面要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另一方面也会侵蚀上市公司的利润。我们可以看到这3.56万亿的存货计提只占了很少一部分,介于1%-2%之间,单从存货的变化来看,未来上市公司恐怕还是要步入去库存的周期。
艾宜:当前上市公司沿用成本驱动的利润增长方式,反映了中国经济整体的现实情况。尽管从数据上看增长可能会后继无力,短期业绩表现也不会那么靓丽,但长远来看还是好事。事实上,让企业在需求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采取自我收缩、自我管理的方式,也不失为对抗经济波动的一招。
中国证券报:既然从当前的市场表现来看,一季报明星股都未能逃脱市场的估值回归之旅,那么请问所谓的一季报行情是否还有发展的土壤?
徐一钉:无论是一季报行情,还是年报、半年报行情,其存在都有一定的前提,即当时的市场情况怎么样。如果市场表现很强,那么不管是季报、半年报,还是年报,都有持续发酵的土壤。鉴于今年一季报公司业绩出现好转的范围有限,因而一季报的光环辐射的板块个股也相对会少。
艾宜:从历史上看,一季报公布之际市场往往有较好的表现。不过,鉴于国内长期延续高增长的态势,目前单纯的增长不足以给市场带来信心,大家要看的是超预期的增长,只有比预期好的时候,市场才有伸展的空间。总体来看,我对一季报行情还是持偏悲观的态度。
预期修正或贯穿二三季度
中国证券报:当前,一季度经济数据已经悉数公布,7.7%的GDP增速已经令市场集体向下修正经济复苏预期,请问这种预期的修正将对市场带来多大及多长时间的影响?
艾宜:一季度7.7%的GDP增速蕴含着将近21%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是一个平稳且触底回升的格局。我们判断基建投资虽能拉动经济,但规模和持续性有限。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将保持全年稳健的基调,未来几个季度不排除会缩减流通性投放的可能。全年来看,经济一、二季度增速持平,这可能是全年的高点,三、四季度又将出现下滑。
徐一钉:今年是一个调整年,很多经济取向都处在摸底、调研再到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少需要半年时间,长的话可能需要一年。我们预期未来的两个季度,宏观经济的状况可能会与一季度持平,保持不温不火的态势;到四季度后,市场可能才会做出正式的方向选择。
成长股受追捧强者或恒强
中国证券报:目前,市场的一大尴尬之处,就在于成长股高估而低估值个股又看不到盈利改善的迹象,因而低估值换不来股价的大幅增长,高估值也随时遭受系统的估值回落风险,请问两位怎么看待这一市场特征?
艾宜:股票低估和高估,某种程度上与其所处的阶段有关。估值过低的个股,只要基本面没有大问题,可以作为长期投资的一种选择;估值高的个股,也要赠别基本面的情况。医药股是当前市场最大的热门股,尽管估值有回调风险,但中期已然值得看好,公众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诉求会促使公共支出由基建转向医药、安全、社会保障领域,这些因素都会给医药股提供相当的成长空间。
徐一钉:估值是相对的,现在有很多估值比较低的个股都有一个特点,即是周期股。这类股票有一个特点:一旦进入新的周期增长,往往具备极强的爆发性。不过,我们看到中国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已进入增速减慢的平稳增长期。在此背景下,周期股面临越来越频繁的政策性波动,这也是近两年来周期股波段很难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策频繁变动的结果,便是这类个股涨得比较快,但下跌的也更迅猛及毫无征兆。当下,周期股似乎陷入了越低越不敢买的怪圈,相反估值较高的成长股却受到了市场的偏爱。成长股有两方面的优势:其一是盘子较小,在市场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我缩融式的炒作;其二,目前表现比较好的成长股都与周期关联度较大。这些成长股中包含了比较典型的医药股,再加上一些今年以来表现火热的环保概念、3D打印以及触摸屏概念等,这类个股的共性,就是和中国经济周期的政策调配关联度并不是很高。
就市场走势而言,目前的宏观面并不支持市场大幅上涨及下跌,在指数不温不火的背景下,成长股会继续受到资金的追捧,二季度依然是强者恒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