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多险企:禽流感保险产品正在研究中

2013年04月11日 07:16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刘敬元

  专业人士指出,客户不必每次有新疾病时就寻求专项保险产品,可“以不变应万变”

  H7N9禽流感疫情自出现以来就备受关注,截至昨日下午3点,全国共报告29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9人。“保险产品保不保、如何保”成为社会关心的话题,《证券日报》保险周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家保险公司。

  多数险企表示尚未研发专门的禽流感保险产品,大多处于研讨及观望阶段。

  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客户不必每次有新疾病时就专门寻求专项保险产品,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已经可以涵盖禽流感等新疾病导致的身故或医疗费用支出风险,客户可“以不变应万变”。

  研发禽流感险

  缺乏数据支持

  “保险产品保不保、如何保”成为社会关心的话题,就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家保险公司。

  据记者得到的反馈,目前仅阳光人寿一家公司表示正在研究开发的可行性,目前在内部审批确认阶段,其余均表示尚未研发针对禽流感的专项保险产品。业内为何鲜见专门针对禽流感的保险产品?难以“精算”价格是主要原因。

  一般来讲,保险公司开发一款产品,必须在严格的精算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需要通过对很多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模型,拟定合理的产品费率、准备金等。信诚人寿相关人士对本报表示,精算定价的基础是发生率,合理的发生率需要大量历史数据。这种新发现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等都未被全面了解,因而很难“精算”价格。

  2003年4月非典肆虐的时刻,太平人寿推出特种疾病住院费用保障保险,并将非典纳入保障范围,为国内首家。同年5月19日,太平人寿又快速推出国内首款将保险责任追溯至SARS疑似阶段的非典保障计划。而曾于2009年开发过针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住院费用产品(目前该产品已停售)的阳光人寿对本报称,该产品没有理赔案例,所以整体来看,特定疾病的经验数据还是比较缺乏。

  不过,尽管多数保险公司尚未着手研发针对禽流感的特定产品,但未来不排除进行禽流感产品保险开发的可能。如幸福人寿就对本报表示,其暂未着手研发禽流感保险产品,但时刻密切关注同业公司的相关动向,做好介入的准备。

  据信诚人寿的前述人士介绍,通常来讲保险公司开发一款产品,在精算数据充足的情况下,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不同,需1-3个月的时间。

  除了是否有禽流感相关保险产品外,消费者还普遍关注购买方式是否简单、便捷的问题,如从网络、银行网点等直接购买该产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保险公司通常会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目标客户群,以及自身的渠道特点来决定某款产品的销售渠道。幸福人寿表示,新研发的禽流感产品如果保额有一定限制,或投保年龄有限制,可以考虑采用网络销售、电话销售等新型销售方式,但因个险渠道能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因而其建议以个险渠道为主;而阳光人寿则认为,主要通过网销渠道销售会比较好一些。

  “以不变应万变”

  新疾病总会不断出现,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客户无需每次都寻找针对该特定疾病的保险。“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已经可以涵盖禽流感导致的身故或医疗费用支出风险,客户应该以不变应万变,购买通用的保险产品获得必要的保障,因为感染类似禽流感这种疾病的风险,只是各种人生风险中发生率很小的一种。”前述信诚人寿人士认为。

  业内人士指出,针对医疗费用的主要有两类保险产品,即住院费用补偿型保险和住院定额给付型保险,针对身故的产品则很多,如定期寿险、两全保险等。

  据介绍,客户因感染H7N9病毒而产生的住院治疗费用,只要符合保险合同的约定,可以获得传统医疗保险中的住院费用补偿型保险、住院定额给付型保险的赔付。而寿险产品无论是定期寿险、终身寿险,还是两全保险、万能寿险或投连险,由于其都对身故负有保障责任,包括意外身故和疾病身故,因此,客户如果因感染H7N9病毒而不幸身故,则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获得理赔。

  业内人士指出,客户在购买医疗险产品时要注意,并不是买得越多越好。简单说来,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例如住院医疗险、手术医疗保险等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购买。“这类险种的保险责任主要是对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事故或疾病而住院治疗所发生的药费、手术费、床位费、诊疗费等费用进行补偿,实报实销。”前述信诚人寿人士表示。

  同样是医疗险,住院津贴、手术津贴等津贴型保险(又称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则与实际医疗费用支出没有必然关系,理赔时也无需提供发票。无论被保险人在治疗中花了多少钱,保险公司都会按照合同规定的补贴标准进行赔付。

  除了津贴型保险可以买多份而无限制以外,寿险、重大疾病保险、年金保险也不存在重复保险问题,只要通过保险公司的核保,并有足够的缴费能力,就可以不断加保来提升自身保障水平。但根据保监会的规定,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寿险身故保障最高为10万元,超出的部分将无法获得赔付。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