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投资法国将获更多减税和签证便利

2013年04月10日 07:28   来源:广州日报   

法国总统奥朗德计划于本月访华

  中法经贸系列之一

  法国总统奥朗德计划于本月访华,预计有60~80家法国企业陪同。此次中法高层会谈预计将在两国投资、贸易等领域寻找更深、更广的商贸合作机会。其中法国高层于近日承诺将用更多减税和签证便利吸引中资投资,这是近日本报记者赴法国采访时从法国贸易部部长及法国总统府高级官员处获悉的。

  本报记者陈海玲发自法国巴黎、里昂的报道

  现场:

  法国随处可见

  中国元素

  法国人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在记者深入法国采访的数十家当地企业中,有中文说得很不错的雇员,所有接受采访的大小各个法国企业,不断地向记者推荐自己的企业,希望媒体能将他们的合作信息传回中国。在香榭里舍大街或是老佛爷、巴黎春天知名的商业地区,记者均能看到专门接待华人的华裔销售员。正在赴法旅游的王先生甚至对本报记者说:“进了法国的巴黎春天大商场,那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广州的某一个大型shopping mall。”记者走在巴黎街头,几乎随时都可听到熟悉的母语,看到熟悉的华人游客的身影。

  法国总统府一位外交顾问告诉本报记者:4月底法国总统奥朗德计划访华。“希望越来越多的商业合同可以被签署:已经提出来要进行高层次的经济对话。而且估计有60~80个法国企业会陪同法国总统访华,结构性的、长远的合作,民间航空公司和核电会参加。希望中小企业也能参加这些合作:农业食品加工领域、卫生医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污水处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位法国总统府的外交顾问说。

  另外,法国民间组织——法中委员会秘书长林碧溪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市场对法国企业的吸引力很大,去年有约5%~10%的法国知名企业申请加入该组织,寻找拓展中国市场的途径。

  两国经贸三大焦点

  此次高层计划会谈,将有哪些焦点值得关注呢?

  1:法国与中国贸易

  逆差260亿欧元

  2012年,法国与中国贸易逆差260亿欧元,虽然比2011年少了1亿欧元。去年的法中贸易逆差仍相当于1/3法国债务,希望能有更多的贸易往来成为法国总统赴华的一大诉求。

  法国国际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塞巴斯蒂安·让表示:全球经济危机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对法国出口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其中耐用品的影响最严重。2000年以来,法国的出口量一直在下降。

  新的情况正令欧盟各国改变贸易政策,企业希望让政府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法,欧盟正在和其他国家,磋商签订一些贸易协议。“在贸易额的扩大上,法国可以赶上德国。” 塞巴斯蒂安·让相信。

  法国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Jean –Marin SCHUH认为,两国已有重大的合作产业,两大领域:民间核电(与两国建交历史一样长)和航空。“法国正在中国大力推广第三代核能反应堆,因为法国的核能产量相当大。” Jean –Marin SCHUH说。

  据了解,法国在中国还建立了航空方面飞机组装车间。

  Jean –Marin SCHUH说,希望两国合作进一步多样性:公共卫生、食品加工、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开发。

  2:人口成为法国

  吸引中资优势之一

  据法国经济统计局:法国1400家企业落户中国,法国在中国的资金130亿欧元,相反中国在法国的资金只有30亿欧元。“欢迎中国企业赴法投资。”这是本报记者在法国采访期间听到的最多一句话。

  Jean –Marin SCHUH称法国新政府政治路线最重要的部分是提高法国对外资的吸引力,重点吸引主要合作伙伴的资金,比如中国。

  “欧盟成员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中国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法国有能力接待外资的投资。希望250个企业数量能够很快提高。”法国国际投资署总裁塞尔日·博歇说。

  法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其中最大的是市场。法国人口6500万人,但是法国购买力相当大,每年接待8000万游客,是全世界最大的旅游地之一,购买力实际上是每年1.4亿欧元。法国每年出生80万人口,平均每个妇女生两名小孩子,而德国每年人口出生量只有60万。再过几年,法国人口会和德国人口一样多。

  法国的员工生产率很高,据欧盟官方统计,每小时的生产率高于德国,仅次于比利时和卢森堡。运营成本低于德国和美国。德国只有26%的年轻人获得高等教育水平,英国和法国却有超过40%的年轻人获得高等教育水平。海尔2012年在里昂成立研发机构,研究公共取暖和降温,享受减免税及低于250名员工的优惠信贷等扶持政策。法国的高级科研人员的比率也是欧盟地区最高的国家之一,比德国等国家高,每年外资40多个研发机构在法国成立。对科研运营的税收优惠率,法国在欧洲国家的排名中是第一的。

  “法国企业2013~2014年劳动力成本将降低4%,未来要降低6%。法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草案很快就在6月份落实,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利于法国雇主和工会组织,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塞尔日·博歇说道。

  3:核能民航

  成产业合作重点

  法国希望在哪些领域和中国企业进行合作?首当其冲应该是核能。“法国不是简单地卖出核电站,而邀请当地的中国运营商一起与我们合作。”Jean–Marin SCHUH说道。

  目前,法国决定将关闭一所最古老的核电站,其他的不准备关闭。法国当局要维持核电水平,同时,大量开发可替代新能源,核电可能会相对降低。目前中法在中国台山合资新建的核电站,发电能力达1600兆瓦,对大都市是非常有效的反应堆,是非常新的科技。其次是航空行业。

  专访法国对外贸易部部长妮科尔·布里克

  将会有哪些经济合作?

  一是希望加大两国航空工业的合作,比如法国航空公司在中国建立一个工厂。

  二是两国核能方面,将明确两国如何再进一步合作,明确可以具体到哪些环节。

  三是双边贸易关系,探索新的合作的可能性。除了核能和航空外,还有普通领域的合作,比如食品加工、数码科技、 公共卫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有何措施吸引中资?

  法国已经在研发方面推出减税措施,为降低劳动力成本,2013年我们会继续在减税方面进行努力。

  为了提高外资到法国,给更多外国商人颁发签证,提高外商签证数量,希望领事馆能很快给中国商人更多的签证。

  相关新闻

  多国下达奶粉限购令

  奶企欲到中国“掘金”

  专家分析称限购或事关“补贴”

  本报讯 (记者刘俊)在一片奶粉“限购”声中,越来越多的“洋奶粉”意识到突然勃发的中国商机。继新西兰乳制品龙头恒天然宣布要在华推出婴幼儿奶粉后,记者从法国食品巨头达能处获悉,该公司近日已向中国引入第二个“原装进口品牌”。一边是境外奶粉“限购”的市场增多、声称确保当地供应,一边是持续增加对华出口,有专家分析不排除或事关国外奶粉“补贴”。

  洋奶粉:

  产品供应紧张需先预售

  近月来,达能漂洋过海从境外市场运来了它在荷兰的奶粉产品“诺优能”,这也是其18个月前开卖新西兰奶粉“可瑞康”后,二度引入原装进口奶粉。该公司声称,一周内已预售出5万多罐“诺优能”。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球第二大婴儿商品生产商,达能在多个市场销售不同奶粉品牌,包括在中国经营多年的“多美滋”。但是,对单一市场密集引入多个品牌,也还是近期的事。

  “一个市场内的妈妈有不同的需求,就要有不同的品牌满足她们。”达能婴幼儿营养品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Bruno Chevot说。“我们也希望通过有控制、有监管的流程把产品带到中国。”

  昨日,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对本报记者表示,购买原装原罐“洋奶粉”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缺失。“虽然很多国产品牌也到国外寻找奶源,希望实现‘曲线救市’,但是这一做法未真正解决到问题。”

  他指出,中国香港特区3月实施了“限奶令”已带出了新一波海外市场“淘奶热”。然而,很多国外奶粉厂家都是依据既定产能生产的,需求的大增也可能会导致供货不足。

  “我们的供应现在比较紧张。”达能婴幼儿营养大中华区副总裁卢敏放告诉记者,需要和网商天猫合作预售,摸清楚供应中国的数量,才能让诺优能生产周期跟上。

  海外:

  “限购”应生产厂家要求?

  和“洋奶粉”加速抢滩几乎同步的是境外市场不断传来的奶粉“限购”消息。据多家媒体本周一报道,包括Sainsbury’s、Morrisons、Waitrose 和Tesco在内的多家当地超市近日都挂出奶粉“限购”告示牌。

  报道指出,超市限制每位顾客一次只能买两罐奶粉,又指这一做法是应当地生产厂家要求,原因是察觉到部分消费者出现了不寻常的大宗奶粉购买行为。有商超解释,“限购”做法属于短期行为,主要是来自中国的海外代购奶粉造成了当地供应的紧张。

  有关报道采访达能在英国的联系人,对方表示,了解到对非厂家官方安排的奶粉出口在中国目前需求见长,因为有部分家长希望购买那些西方的品牌。不过,雀巢的联系人则表示,并没有要求超市“限购”,因为并不觉得旗下奶粉产品需求在暴增。

  据新华社上月报道,荷兰一些商家近日也开始实施严格的奶粉限购措施,一些超市甚至只允许每名顾客一次购买一罐奶粉。记者走访后发现,即便如此,这些奶粉的货柜上也多数是空空荡荡。

  新华社在该报道中还表示,澳大利亚的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和药房在去年10月、德国大型超市“ DM”在今年1月都对奶粉贴出“限购”标识。新西兰部分超市去年9月也曾“限购”,不过2个月后取消。

  王丁棉表示,他对厂家要求一说存疑,“限购”背后的可能是当地政府不便出面,以免出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争议,所以通过所谓“企业行为”进行。因为很多国家对奶粉这类产品是有补贴的,如果它们被代购到了中国,或被视为分薄当地的“福利”。


(责任编辑:朱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