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A股迎最慷慨现金分红潮 分析:不能只看分红率

2013年04月08日 09:04   来源:燕赵晚报   

    据人民网消息“现金奶牛”又来了!最近是上市公司公布2012年度分配预案的高峰期,A股正迎来史上最慷慨的一次现金分红潮。截至4月2日,沪深两市共有约1000家公司披露了2012年分红方案,平均股息率在1.4%左右,超过前两年。那么,“现金奶牛”和它的投资价值有关系吗?

    解读四大“现金奶牛”

    贵州茅台拟每10股派现金红利64.19元。但由于它股价高,按截至上周收盘最新价格算,股息率(每股分红除以股价)只有3.9%。贵州茅台在经历了塑化剂风波、禁酒令等一系列“挫折”后,依然高居沪深两市绝对价格之首“宝座”,收163.85元,是两市仅有的两只百元股之一。也或因利润增长,茅台拿出的分配预案很高。

    被称为“史上最牛现金分红”的方大特钢,分红每10股派10元,按其13亿总股本相当于派现13亿元,而公司去年净利仅5.23亿元,加上前年净利也只有12.47亿元,因此被一些股民戏称为分红耗掉两年“家底”……按目前股价算,方大特钢的股息率达到24%,是银行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7倍多,在已公布分红方案的公司中也堪称最高。豪华的派息方案立刻带动股价两天强势涨停。不过,3月11日除权除息当天股价盘中触及跌停,派发红利后也一度震荡下跌。专家认为,鉴于其业绩同比下降,建议投资者还是关注其他机会。

    工商银行拟每10股分红2.39元(含税)的方案,以3496亿股总股本计算,分红金额达835.5亿元。工商银行2007年、2011年累计现金分红2915亿元,年平均分红比例高达44.2%,超过多种固定收益产品回报。截至2013年3月31日,工行尚有未转股的可转债,转债对股本有摊薄,建议投资者关注其他机会。

    近年以高分红、高股息率著称的宁沪高速以6.7%居股息率前列。每10股现金分红为3.6元。但长城证券投资顾问柏玉伟认为,宁沪高速的大比例分红有些不可思议。分析其财务会发现,该公司的现金流比较短缺。从流动负债看,包括借款等在内一年内要还的资金为57.43亿元,但货币资金仅为6.86亿。净资产收益率也连续几年下滑。宁沪高速是因为业绩较好分红还是其他原因分红目前还不可知。

    价格方向判断对了才能盈利

    工行10派2.39元;建行10派2.68元;农行10派1.565元……中、工、建、农、交五大行股息率均在5%以上,超过目前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4.75%,也超过不少理财产品收益率。那投资者如果把钱存在银行,是否还不如直接买这些银行股更合算?

    神光金融研究员张生国解释,买股获得分红和存银行不同。举例来说,3月8日方大特钢股权登记日,收盘价是6.15元,假设这是股民当日的买入价。到了除权除息日3月11日,因为每股分红1元,所以股价除权后变成了5.15元,而3月11日的开盘价实际是4.75元,比除权价还低了。投资者在3月14日才能收到分红,假设个税20%(持有一个月内),则每股才得到0.8元。计算一下,假设投资者以3月8日收盘价6.15元买入,在3月11日开盘价4.75元卖出,在3月14日收到0.8元。那这次交易还亏损了0.6元。

    所以他说,股票的价格才是核心,价格方向判断对了才能盈利,“分红率可以作为投资价值的判断依据之一,但不是全部,重点是股权登记日后的价格波动”。

(责任编辑:刘雅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