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江股份定增项目二度缩水 超七成募资止步纸上

2013年04月07日 07:52   来源:中国证券报   

  大江股份4月2日发布《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为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的公告》,原计划投资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的募集资金4473.6万元变更为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主要用于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这是该定增方案实施后,大江股份第二次缩水了募投项目。分析认为,大江股份频繁推翻定增项目的实施,让市场无法清晰理解主营业务发展战略和路径。同时,公司近几年多次包装转让公司资产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也让人进一步担忧。

  4月2日,大江股份收于4.02元/股,相比增发价格5.27元倒挂达23.7%。

  不断缩减主营业务投入

  去年9月,大江股份董事会对公司现代化禽肉深加工产业链升级改造项目实施方式作出适当变更调整,投资规模由4.37亿元变更为1.44亿元,整体缩水7成。去年9月26日,大江股份在刚刚完成定增后,公司就迫不及待将定增获得的资金中1.81亿元中的9000万资金作为公司的流动资金使用。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规定》第十一条“上市公司以闲置募集资金暂时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单次补充流动资金金额不得超过募集资金净额的50%”,这已经是最大限度的获得流动资金。再加上此次变更为流动资金用途的4473.6万元,大江股份累计使用1.34亿元用作补充流动资金,占1.81亿元的74%。

  在这次定向增发中,大江股份实际仅募得1.81亿元,比原计划缩水一半。而大江股份一波三折的增发项目实施,也让大江股份自食苦果。建银国际医疗产业股权投资在最后时刻放弃参与大江股份定增后,最终大江股份的控股股东“绿庭系”一致行动人上海绿洲科以5.27元/股的价格,独自认购了3689万股,掏出真金白银近2亿元,浮亏超20%。

  在最大化获得流动现金的同时,大江股份也在不断缩减幕投项目的投资规模。4月2日,大江股份公告称,由于募集资金规模的缩减减缓了公司业务扩展速度,受其影响最初建设研发中心计划的战略价值也有所降低,不符合公司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原则,因此公司拟取消新建研发中心的计划。这已经是第二次让主营业务投入大幅缩水。

  一位大型投行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该行为短期减少了成本费用开支,但是长期看不利,显示公司并不愿意对公司主营业务长期投资,市场无法看清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路径。

  近几年来,大江股份的主营业务一直未见起色,公司董事长俞乃奋连续数年对公司作出的高调业绩承诺从未兑现过。大江股份2010年退出饲料业务,2012年退出房地产业务,同在2012年,公司又号称要专业做食品,但是一直未见有明显的投入和调整。公司2012年业绩也不理想,1月31日,大江股份发布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1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为亏损,不过并未说明亏损的幅度。

  接连转卖公司资产

  在4月2日的一系列公告中,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授权转让上海大江肉食品四厂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议案》,同意以不低于资产评估值为依据转让上海大江肉食品四厂100%股权,并授权公司总裁办公会议处理相关事宜。

  实际上这并不是大江股份首次变卖资产。今年1月4日,大江股份将枣阳市大江实业有限公司95%股权以1109万元转让,主要售卖的资产是该公司多年前低成本拥有的土地。1月15日,大江股份将所持有的上海星弘实业有限公司100%股份转让给两家公司,交易金额合计为1.27亿元。星弘公司最初成立于2011年4月7日,主要是装入了大江商厦房产资产,当时以实物作价这相当于打包卖掉了该商业物业。

  在大江股份过往几年的操作手法上,大江股份的实际控制人“绿庭系”一直在变卖上市公司的资产以保住上市地位。据了解,“绿庭系”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两步走方式,首先将公司下属资产授权给总裁办全权处理,这样公司大股东就可以全权自由解决;然后将大江股份历史上原始低价格的土地或物业资产,以转让给关联和非关联公司获得利益。本报去年5月也曾连续报道大江股份实际控制人“绿庭系”用超低几乎白送的方式获得上市公司资产、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事实。


(责任编辑:朱丹)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