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7日,基金金泰、基金开元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拉开帷幕。15年后的今天,基金公司已从最初的五家,发展到目前的77家,而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则达到1606只。
公募基金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其迅猛发展的态势堪称“超常规”。在其背后,基金行业的发展却频现不和谐,反过来又阻碍着基金业的发展。历经15年的洗礼之后,公募基金业的发展亦迎来越来越多的“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旱涝保收不保盈之困。与私募基金不同,公募基金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旱涝保收的天然优势。然而,旱涝保收却不意味着基金公司能够保持盈利。如从参股基金公司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出来的信息表明,2012年业绩下滑的基金公司不在少数,像金鹰、长安与浦银安盛等小基金公司还面临着大幅亏损。这其实反映出当前小基金公司的生存困境。
其二,扩容之困。从2010年起,公募基金牌照再度发放,基金公司亦迅速扩容。证监会数据显示,目前仍有湘财三星等6家基金公司处于审批过程中。今后更多基金公司获批与成立,基金牌照的价值将大幅打折。而随着今年6月1日《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的实施,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以及股权投资机构等亦有望步入公募的行列,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不仅是小基金公司,今后即使是大中型基金公司也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其三,人才之困。激励机制的缺失与缺位,导致基金业人才储备与培养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15年间,虽然加入基金行业的新人鱼贯而入,但亦有高达750名基金经理离职。像王亚伟、肖风等“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弃公转私,而基金经理“公转私”大潮的出现,显然与激励机制缺失有关。众多基金经理离职,一方面导致基金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也使基金公司在人手不够的情形下,“一拖二”、“一拖三”等现象频繁出现,反过来又影响到持有人的利益。
其四,公司治理之困。从最初被曝光的“基金黑幕”,到近些年不断出现的基金“老鼠仓”现象,凸显出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风控机制存在短板。对于基金“老鼠仓”现象,虽然基金公司往往都定性为“个人问题”,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紊乱亦难辞其咎。如何防范“老鼠仓”现象,是基金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其五,靠“天”吃饭之困。与券商一样,基金也陷入了靠“天”吃饭的泥潭中。牛市时可以为持有人赚得盆满钵满,熊市时也会亏得一塌糊涂。
基金发展之困,折射出基金公司定位之困。基金公司普遍追求规模的扩张与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而常常忽视公司治理与持有人利益。如果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每年能为持有人提供可观的分红,还怕规模上不去?还怕市场份额占有率不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