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广东率先出台“国五条”楼市调控细则之后,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城市也相继出台了调控细则。整体来看,这些细则的严厉程度在市场预期之内,短期内对于楼市将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但是,也有专家指出,这些细则“不细”,调控力度尚显不够。
仔细分析各地出台的“国五条”细则,不难发现调控的重点依然集中在房价调控目标、限购政策、20%个税以及二套房贷款等几个方面。除了征收20%个税等少数措施外,其他很多都或多或少地与之前的调控似曾相识。比如,北京则是进一步收紧了限购政策,禁止北京户籍单身成年人购买二套房。这项政策无疑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对于抑制“假离婚”人群的投资投机行为将立竿见影。
毋庸置疑,各地的调控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但更需关注的是,近十年来,国家先后对楼市进行了九次调控,但到目前为止房价却是越来越高,北京等城市的房价早已远远超过了工薪阶层的承受程度。如何让刚需得到保护,让真正需要住房的人群买得起房或有房可住,这仍是楼市调控的终极目标,也是事关民生福祉的首要问题之一。
对于房价越来越高的原因,各方争论不休,所开出的药方也各式各样。刚需论者认为不断增加的刚需,和北京等大城市土地资源的相对有限,决定了限购等政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投资投机论者更倾向于在缺少更好的保值增值产品的现实情况下,对于楼市的投资不仅能有效应对通胀,还是最为有效的资产增值投资途径。这些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意味着要想解决房价不断高企的顽疾,得针对这些核心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才可能真正奏效。
在解决刚需层面,备受诟病的是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不甚给力。虽然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在不断重申、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各地保障房的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在土地财政掣肘、唯GDP增长、经济转型缓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每年很多地方政府完成的保障房数量与规划数目相去甚远,再加上保障房分配中的不公等因素,导致保障房的作用大打折扣,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刚需的增加。
在打击投资投机方面,这是近期楼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限购限贷等政策的出台,对于这方面的抑制效果相对比较显著。但是,在继续查漏补缺地完善这些措施的基础上,政策的空间和后续效力已经有限了。显然,如何找到更为有效的措施,则变得更为重要。
综合来看,在楼市调控层面,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从满足刚需和打击投资投机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长效机制。首先,如何调动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完成每年的规划任务,同时如何保证保障房分配的公平和公正,让低收入的刚需者率先享受到这项福利,这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次,在打击投资投机方面,应从临时性、行政性、效果不佳的措施转向长期、制度化的有力措施,比如加快不动产登记条例等配套措施的出台,从存量和持有环节征收房产税等,缩小投资投机空间;同时要鼓励引导资金转向其他实体经济领域,使房地产的投资属性降温,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房价被击鼓传花式地爆炒、泡沫越吹越大的最佳方法。
如何解决楼市痼疾,社会各界其实早已给出了很多的好办法和好措施。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形成制度力量,如何去执行。显然,这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并已时不我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