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公开市场净回笼切合中性基调

2013年03月29日 08:2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到期量增加、对冲压力增大 正回购操作或再加码

  3月28日,央行开展300亿28天正回购,公开市场操作延续春节后连续净回笼格局。整个一季度,央行累计从公开市场净回收货币7060亿元,创历史次高。市场人士指出,面对通胀抬头与房价上涨的硬约束,偏松的货币政策难以维系,政策基调正回归中性,但从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均不强。未来一段时间,正回购工具将继续占据公开市场主力位置。随着到期资金增多,正回购操作力度或适度提升,期限可能拉长。

  季度净回笼创历史次高

  周四(28日),央行以300亿元正回购交易,结束了全周、全月以及整个一季度的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公告显示,本周二、周四,央行分别开展320亿元和30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期限均为28天,招标利率持平于2.75%。而据Wind数据,本周公开市场仅有50亿元正回购到期,因此全周实现资金净回笼570亿元。这也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连续第六周净回笼资金,六周累计净回笼10680亿元。

  从全月的角度看,若无其它操作,则3月份公开市场将净回笼1530亿元。今年1、2月份分别为净回笼3000亿元和2530亿元。整个一季度,公开市场净回笼规模达到7060亿元。这是2012年二季度以来,公开市场操作首次出现季度净回笼,且规模仅次于2007年一季度,为历史次高。

  回笼为对冲 政策持中性

  在货币政策稳中偏松近一年后,央行恢复正回购操作,并在公开市场大举回笼货币,不由得引起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

  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恢复性增长、社会融资总量屡创新高,显示宏观流动性已比前期有所好转,而通胀预期抬头和房价加速上涨,则为货币政策继续偏松带来硬约束。不少分析师认为,以2月19日央行重启正回购和3月1日“国五条”发布为标志,货币政策的拐点已经确立。不过,多数观点亦指出,这一“拐点”宣告了货币政策实际偏松阶段的终结,但并非意味着未来政策可能步入持续性收紧的过程。一方面,房地产严厉调控将平抑市场过于乐观的经济预期,另一方面,3月份通胀超预期回落概率增加,因此货币政策暂时没有全面收紧的迫切必要,未来货币政策将回归到中性的基调。

  在流动性层面,货币政策的微妙变化,意味着自去年央行开展逆回购以来流动性逐渐宽松的趋势已经到头,未来资金价格难以再大幅下降,但也不会马上收紧。事实上,从近期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上,也看不出央行有明显收紧货币政策的意图。当前正值季末,货币市场流动性仍相对充裕。3月28日,隔夜、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分别收在1.74%和3.17%,前者处于2011年4月以来的最低位置附近,后者处在今年以来的均值水平。

  某券商分析师表示,正回购招标利率持续稳定,显示央行对于流动性的态度意在维稳而非收紧,未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视流动性供求灵活调整,以维护流动性的合理适度和资金利率基本稳定局面。

  到期量增 回笼谋变

  展望4月份,除了外汇占款有望继续增长以外,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增加也给央行对冲带来了更大压力。

  从外汇占款来看,经济恢复与资本外流势头缓解,使得今年外汇占款较2012年同比改善的预期比较明确。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仍持续高于中间价,显示私人部门结售汇意愿仍高,3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规模可能不低。

  从到期情况看,4月份公开市场到期可释放的资金显著增多。一是,正回购到期量由3月份的450亿元增加至1980亿元;二是央票到期从无到有,4月为1050亿元,两项合计约3000亿元。

  综合分析,尽管4月份财政存款一般增加较多,过去两年平均为4000亿元,但考虑到外汇占款、公开市场到期以及财政存款清缴集中在月下旬等因素,4月份流动性仍有阶段性进一步趋松的可能。分析人士指出,鉴于目前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且中央要求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未来一段时间内,期限较短、操作可逆的回购工具依然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首选。而随着到期资金增多,在流动性进一步趋松的条件下,央行可能适当加大正回购操作力度,期限也可能延长,以提升资金冻结时效。若外汇占款超预期增长,则不排除央票重启的可能。


(责任编辑:慕玲玲)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