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信银行"微利"背后:客观真实还是过度审慎?

2013年03月29日 21: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吴雨 陈雯瑾

    截至目前,A股上市银行业绩发布过半,“盈利放缓”已成为中国银行业2012年总体业绩的“标签”。尽管如此,中信银行0.69%的净利润增幅仍叫人大跌眼镜。“微利”缘何而来?是银行真实情况的反映,还是过度审慎?

    年报显示,中信银行2012年实现归属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10.32亿元,与2011年308.19亿元的净利润相比,可谓“微利”。尽管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在29日的业绩发布会上用“平稳、健康”来形容,但市场普遍认为不尽如人意。

    兴业证券分析师吴畏认为,中信银行业绩大幅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该公司四季度对资产减值损失和管理费用进行了大幅计提,单季度利润下降42%。

    年报显示,中信银行利润微增主要是“审慎增提拨备”导致。2012年,该行提取贷款减值准备12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3%。

    不过,即便剔除计提拨备影响,中信银行去年拨备前利润较上年仅增长12.12%,远远低于同业,与光大银行30.74%、民生银行34%的净利润增幅相形见绌。

    朱小黄表示,去年出于对未来经济环境和形势变化的谨慎考虑,提高了近71亿元拨备,仅4季度就加提30多亿元,影响了净利润增幅。“我们旨在树立稳健的经营思想,使利润水平更客观。”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中信银行去年业绩增速大幅低于市场预期,还由于其四季度不良贷款激增,占全年不良增量70%,侵蚀部分利润。

    截至2012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2.55亿元,比上年末上升43.48%;不良贷款率0.74%,比上年末上升0.14个百分点。

    朱小黄认为,这是该行资产质量的客观反应。新增不良贷款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2012年该行长三角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30.84亿元,不良率上升0.66个百分点。

    “去年我们处置不良资产约27亿元,今年还要加大处置力度,计划达到60亿元。”朱小黄透露,该行已于2年前全面退出无锡尚德,目前无贷款。

    “从目前不良贷款迁徙率和逾期贷款的期限结构占比来看,中信银行资产质量向下迁移的趋势仍然延续,资产质量的拐点仍待观察。”吴畏说。  数据显示,中信银行去年四季度90天内逾期贷款余额环比增长29.6%、关注类贷款余额环比增长81.3%。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预计,中信银行今年不良率将上升至0.83%,升幅居上市银行前列。

    尽管市场对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的未来走势仍不太看好,但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认为,增加计提拨备对中信银行抵御风险大有裨益,也使今年该行利润增长获得较低的基数。

    另外,中信银行盈利放缓和运营成本费用大幅上升有关。年报显示,2012年中信银行业务及管理费用达281.79亿元,同比增长22.66%。

    朱小黄表示:“作为一家综合化银行,需要有适当零售业务规模,依据中信银行目前的资产规模,拥有3000个网点才较为合适。”去年该行新增网点机构112家,目前共拥有分支机构885家,遍布除西藏外所有省份。

    此外,由于监管层对于银行收费、理财等中间业务加强治理,中信银行像多数银行一样,中间业务收益增幅放缓,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加26.85%,较2011年55.14%的增幅下降明显,影响利润增速。

    日前,银监会又对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动刀”,要求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比例不得高于理财产品余额的35%或总资产的4%。

    中信银行高层介绍,2012年中信银行共有18个大类、2339个理财产品,总份额达2790亿元。其中,按银监会标准中等以下风险理财产品占比为91%,“非标”业务1515亿元占整个理财产品的64%。

    分析人士推算,中信“非标”业务已超监管要求。对此,中信银行表示,监管层此举并非叫停银行理财业务,而是采取“先规范再发展”的方式,理财产品仍将是推动该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做好“非标”管理,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运作监控。

    

(责任编辑:朱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