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温州金融改革:风正帆悬 任重道远

2013年03月28日 09:27   来源:浙江日报   

    去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融改革启动。

    一年过去了,温州金改可有突破?看似波澜不惊的温州金改新政背后又有怎样的“暗流”涌动?近日记者走进温州,感受金改一周年后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

    “温州金改的78个项目已经全部启动,这是打基础的一年。”问起金改周年成就时,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这样回应。

    民资阳光化

    一年时间多项首创

    “3月25日: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为20.48(平均月息1分71),其中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14.73;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19.41……”温州金融办网页上,由温州首创的“温州指数”每天实时发布更新,正成为温州民间金融市场的一支“温度计”和“风向标”。

    温州指数20.48,意味着平均月息17.1‰,这一数字相比温州民间借贷最高的时候月息3分甚至4分,已经回落近半。

    温州鹿城区的东明路东明锦园小区门口,“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牌照赫然醒目。这家在温州金改获批一个月时间即出炉的创新机构,旨在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截至目前,在这里登记的平均月利率约13‰,借贷数量为4.5亿元。

    相比温州近6000亿元民资总量,4.5亿元似乎微不足道,不过借贷中心负责人徐智潜却慢慢有了底气,“我们正在探索引入一套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确保借贷双方信息对称化,吸引更多民间地下借贷转为阳光化借贷。”

    与此同时,这一年中,为温州民资阳光化、规范化而设的还有多个“首创”:率先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温州民营企业第一次发行企业债,首个为温州活跃的民间融资而设立的立法《浙江省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正呼之欲出。

    缓解融资难

    六成贷款流向中小微

    观望了大半年,赶在温州金改一周年之前,温州雷奇集团董事长邵武终于为自己参与金改找到了突破口:参与创办温州首家企业票据服务公司,让长期习惯于地下交易的票据交易阳光化,这是温州首家、也是全国首家。

    在温州,有一批像邵武这样手持闲余资金的企业家们正在积极寻找机会参与金改、分享改革红利。邵武的国信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今天在温州龙湾正式开业。在同一天开业的,还有大批新的金融机构:小微企业担保中心、保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

    从这些机构的业务性质看,无不奔着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而来。经过一年努力,温州的金融生态已经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去年全市银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是6839多亿,新增646.3亿元,其中全部增量的六成以上是流向中小微企业。

    任重道远

    不屈不挠降“落差”

    对于温州金改,外界的议论不断,包括对温州金改的进展和前景的议论也不在少数。

    两会期间,温州市市长陈金彪提到了温州金改目前仍然存在的“三个落差”:工作进程与民众期望的落差、现有服务体系与小微企业需求的落差、民间借贷活跃与监管力量薄弱的落差。

    但“落差”之下,温州人从上到下的努力也令人印象深刻。3月末,张震宇接受完媒体的采访即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为今年的温州金改争取新政策。在他的手上有十多个方案亟待中央政策给予开放:如推动民资进入新领域,设立温字头的专业性保险、证券、融资担保公司等;探索启动个人境外直投等。

    这厢在奔走着呼吁新政支持,那厢改革的步伐也没有停下。对温州来说,眼前最有望成行的还是将“温州指数”进一步推广,增加样本范围,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民间利率指数样本。

    吸收民资的步伐也有望在金改的第二年加快。民资创办银行犹待新政审批,不过同样具备吸纳民间资金功能的温州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今年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到10家,预计吸纳资金超10亿元。一批“温”字头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也在申报中。

    当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艰辛异常的金融要素改革,最终选定了温州,外界都在观望。张震宇则戏称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他的这种“小心翼翼”也被外界视为“过分保守”。

    “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说到底还是利率,没有利率市场化,其它的平台搭建、机构增设都只是‘小打小闹’。”谈起温州金改,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史晋川迄今对利率市场化未能推出感到遗憾。他分析,金改期待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在此基础上,温州自己也可以在现有体制下做一些迂回突破。

(责任编辑:刘雅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