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巴曙松:影子银行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深化有积极作用

2013年03月25日 08:23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秦炜

    3月23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现在所说的影子银行数量很大,但实际上跟欧美通常说的不受监管的相比,绝大部分都是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而且,从杠杆和期限错配看,这些被视为影子银行的理财产品它的特性不具备高杠杆,和期限错配的这些特点,整体的期限分布短期化,基本上没有什么杠杆。实际上,通过这种产品创新来拉平不同产品之间管制带来的收益差异,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深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巴曙松认为,2011年FSB发布的影子银行的界定,强调是在监管之外的,能引发监管套利和系统风险的这些产品。大概就是四个特点,期限的错配、流动性的转换、信用的转换、高杠杆。按照这四个标准,在中国市场上的这些影子银行产品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国市场上、欧洲市场上的影子银行产品,它的特性,主要构成有非常大的差异。比如说在美国市场上影子银行产品主要是基于证券化,基于提供流动性和杠杆放大的产品。欧洲市场上主导的产品是基于对冲基金为主体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这些产品都没有,其实是中国金融家、银行家很大程度上在金融管制,利率没有市场化,信贷投放存在严格管制,不同金融市场存在严格分割的情况下,他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所开发出来的产品。

    因为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里面,银行占主导,绝对的主导,一直到现在,所以对影子银行还得用这个词,尽管不清晰,但还是用这个词。其实持严厉批评态度的,多数是对需求和创新缺乏应变能力的一些传统银行业。

    “用我自己的一个观察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准信贷产品,因为传统的信贷有利率的管制,有规模的管制。所以我们的银行家想了一个创新的,绕弯的办法,只不过跟传统信贷操作来说,原来这些银行家做信贷业务是先吸收存款,再发放贷款,而这个准信贷业务是先拿来了一个资产,经过适当设计之后再发行理财产品。”巴曙松说,他认为,无论是根本的收益模式和收益方式,还是基于存贷款利差的准信贷方式,从中很少看到有杠杆放大和期限错配,同时整个规模也很有限。

    巴曙松认为,现在在中国当前讨论影子银行,更多的是要从中看到市场发出的对利率市场化强烈的需求,因为金融管制导致不同金融市场隔离,产生不同金融产品收益巨大差异这种现实,不是重新加强审批让它回到传统的、单一的存贷款业务模式,而是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放松金融管制。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