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生要面子 家长有压力 超钱消费风刮到校园里

2013年03月25日 09:33   来源:西安晚报   

学生要面子 家长有压力 超钱消费风刮到校园里
几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拍照留念。  


    近日,《武汉晚报》收到一封大学生的来信,该生称自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iPhone5手机,但是开学第一个月就无力还钱,询问拖欠还款是否会影响信用记录,是否会对未来的分期付款产生影响。(西安晚报3月19日19版报道)。

    如此“超钱”消费,既是对学生生活的重压,也会为家长平添不必要的负担,同时还会助长大学校园的攀比风气。就此问题,本报校园记者走进大学生中间,希望听听同学和老师的声音。

    校园:攀比风刮出“名牌族”

    拼爹、炫富、晒包包这些经常出现在网络世界中的攀比风,也刮到了大学校园中。这个学期刚刚开学,某大学读大一的学生张一(化名)或上网或逛店,挑选自己“开学清单”上的新装备。虽然没有形成文字,但张一说她早已有了明确的计划,比如这个月买部iphone5手机,再买一台ipad平板电脑。等下个月初父母给了生活费,再买一套化妆品礼盒和一件外衣。按照这份清单的预算,张一说怎么也得需要15000元。

    校园记者在西安本地部分高校发现,像张一这样为自己置办“豪华装备”的大学生不在少数,校园内穿着名牌服饰手拿高端手机的大学生也随处可见。

    在衣着打扮方面,阿迪和耐克是很多学生喜欢的两个运动休闲类牌子,男生的运动鞋往往更贵一些,很多款式的单价甚至在一两千元以上,有的班里几乎全班男生的运动鞋都是这两个牌子。网上还有人戏称看一个人穿“真维斯”还是“李维斯”就知他是“矮穷搓”还是“高富帅”。

    “这个是我刚订的睫毛膏、润肤露、香水,你看看。今天网上搞活动,很划算呢。”当大学生小徐在说这些的时候,舍友避之不及。女孩子爱美爱打扮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小徐非名牌不买这点就遭到了室友的诟病。在小徐嘴里很优惠的东西动辄也要花上千元,这可是室友近一个月的生活费。

    学生:是虚荣心在作怪

    针对攀比成风的这一现象,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名杨姓同学提到,攀比主要还是虚荣心在作怪,每天和同学们相处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各方面的比较。

    西安文理学院的李同学家境一般,刚上大学时买了一个步步高手机,步入大二后,发现寝室里的姐妹们的手机都更新换代了,这让李同学十分眼红。同寝室的舍友接受校园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我手机刚丢,父母就给我新买了一个iphone4S,因为我家里条件还不错,所以我也没很在意。没想到这让小李产生了这么大的压力。这不,这学期开学返校,小李就迫不及待地给我展示了她假期对父母软磨硬泡的结果——一部崭新的iphone5”。

    不过也有同学认为,攀比心理的产生和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脱不了干系。一些学生从小被惯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在物质方面已经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一截,攀比的心态就此产生。

    对于校园攀比,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的万同学认为,作为学生的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不能拿着家长的钱去挥霍浪费,更不能拿着钱去攀比。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甘于贫穷,现在的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艰苦朴素、好好学习,凭自身的能力提高生活品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家长:有压力但不想孩子过得差

    同时,记者也采访了几位家长,聆听了他们的心声。

    对于攀比现象,家长普遍认为不能纵容。其中一位同学的家长对我们说,当今社会家长的压力是比较大的,上有老下有小,每个家长都很希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却时常力不从心。所以还是希望孩子能够体谅自己。

    一位受访的家长认为,如果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享有好一点的物质条件,但必须要有一个度,不能让他们以此去进行攀比。至于条件不好的更不能盲目与高标准相比,这会给家长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至会影响到家长和孩子的感情。这位家长还提到,学生毕竟还是无收入的群体,不能过于奢侈,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保持健康的心态。

    也有家长表示攀比本身确实是不好的行为,但是他在年轻时吃过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所以平时会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不过这位家长也承认,对孩子的这种关爱无形中确实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

    老师:攀比会让学生离成功更远

    西北政法大学心理学许老师认为在社会不断物化的这一大背景下,“象牙塔”也没能够幸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以貌取人,于是许多在校学生出于虚荣心、自尊心开始在物质上追求满足,攀比之风日渐盛行。此现象尤其以城里的孩子为主,他们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周围的物质诱惑、攀比对象比较多。另外也有一些条件较差的同学无条件却硬要攀比,这更不可取。

    除去社会因素的影响,心理方面也是攀比之风形成的原因之一。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弱得不到认同,转而在物质方面进行攀比,以赢得注意求得心理平衡。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他们在长时间的盲目攀比中迷失自我,无法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且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会产生误导。最终,盲目的攀比会让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远。

    相关链接

    孩子不合理要求

    家长应该说“不” 

    “贷款消费是一种理财方式,前提是要用自己的钱。”西北工业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高大力表示,贷款消费本身并无好坏,大学生有理财意识值得鼓励。只要不是靠向父母伸手借钱,大学生用自己的奖学金、打工赚来的钱去买一些高端产品无可厚非。

    不过,如果演变成一种攀比之风,就必须加以遏制。针对学生消费攀比名牌现象,高大力认为这可能与许多家长的教育有关。“最好的教育来自于父母的身体力行。”高大力说,家长身上的攀比之风潜移默化地带给了孩子。而青少年处于成长期,辨别能力并不强,他们会对成人社会的现象不断进行模仿,这样的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消费,拒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物质要求;学校有义务让孩子们明白勤俭节约的可贵,让他们懂得珍惜父母的血汗钱。”

    “人生的价值不是靠你穿什么、戴什么来体现的。”高大力告诉记者,胡润富豪榜上的中国女首富、龙湖地产董事长吴亚军是西工大的校友,在一次演讲的时候面对台下的科学家、院士等,表示“穿的用的名牌是一时的,内在修为、涵养会跟随你的一生”。高大力建议青少年,用知识与修为来体现自己,远比拿着一些高端电子产品来得有意义。


(责任编辑:刘雅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