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持证满5年物业成买家“香饽饽”

2013年03月22日 07:24   来源:广州日报   

持证满5年的物业3月成交比例比前两个月增加4.6%

  吴先生(化名)从春节后就开始看楼,想买一套改善居住的房子,“新政”一出台,他决定不看房产证没过5年的房子。

  据调查,新政出台之后,不少买家都抱有非过5年物业不买的心态。

  文、表/记者林琳

  据满堂红最新数据,今年3月持证满5年的物业成交比例比前两个月增加4.6%。而2010年至今,只有今年1~2月,持证满5年转让的住宅宗数比例才首度达到45%以上。“过5年”的物业到底难不难找?

  学位房区易找过5年房

  “在成交活跃的市中心,寻找持证过5年的房不是件容易的事。”吴先生看遍几个区,发现近几年主要板块的物业换手频繁,过5年的物业“可遇而不可求”。

  满堂红研究部高级经理周峰认为,其实中介行都意识到,目前的业务重心是要尽可能挖掘更多持证超过5年的物业:“事实上,在2011年执行全额征收5.5%的营业税政策之后,该类物业始终是二手楼市内最受青睐的对象。”据他整理的持证满5年转让的住宅宗数比例,2010~2012年均未超过45%,而今年1~2月该比例达到50.8%,3月满5年的物业成交比例比前两个月增加4.6%。

  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吴先生发现,一些大型住宅区和学位房集中的地段,就比较有可能找到过5年的物业。

  中原地产观景路分行高级营业经理陈泉对雅居乐花园很熟悉:“这个楼盘的业主多数还是一手业主,15个组团中大概只有5个组团的证还没过5年,其中3个组团今年7、8月就会达到5年的期限。当然,部分换过业主的单位就没过5年。”他认为,该片区相对成熟,居住人口稳定,所以二手方面的交投也不如其他市区中心板块那么活跃。

  而在市中心也有几种过5年物业的板块。满堂红农林分店店长李林生告诉记者,这个片区过5年的物业相对较多,达60%左右,其中多数为房改房,尤其是早年的一手业主不少仍居住在此,而二手的业主大多数是为学位房而购房,至少都会等孩子读完6年小学才会出售物业,所以大多数学位房的房产证都会过6年。

  “这种学位房多数是楼梯楼,不太符合我改善居住的要求,我还是宁愿选择稍微远一点的大型社区。”吴先生最后还是选择了番禺的楼盘。

  买家急找过5年房成交

  “买房产证过了5年的单位确实是省一些,但也并不是因为新政才凸显这个特点的。”陈泉说,即使没有出台新政,很多买家都喜欢选择过5年的物业,“随随便便都可以省下五六万元。”他担心,假如广州细则出台,真的不分年限,都要按差额征收20%的个税,那影响真的会很深广。

  他举例,譬如最近该楼盘成交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别墅,成交价为380万元,因为当时的发票价仅为83万元,如果细则实施,按申报价计算税费要达到48万元左右。“即使是最便宜的100平方米的洋房,现在的税费也增加不少,因为早年的楼价很便宜,发票价很低。随便就可能多出10万8万元的费用。”

  李林生发现,在新政出台后,买家的出手速度加快,一旦看中就会尽快做决定:“他们看了就一定要买,等细则一出,要买估计都要两三年后了。”而业主心态也出现了变化,陈泉说,“个别业主本来就急于套现,政策公布后,更担心要交多10%~20%的税费,非常急。”当然,这些业主并没有因此而放低期望值,讲价空间不是太大。“顶多看到买家很有诚意,谈妥后略微去掉一些‘零头’。”


(责任编辑:朱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