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资行代销基金迎绿灯 首批牌照四五月间或出炉

2013年03月22日 10:29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只要外资行获得了代销基金的牌照,那么也就可以跟基金公司进行合作开设专户,做更多定制组合产品给客户,而定制组合产品一直是外资行在理财市场上的强项

  从“没有受到行政处罚”到“没有受到重大行政处罚”,仅仅两个字的变化,却为外资行在国内代销基金业务开闸进一步铺平了道路。从《国际金融报》记者对多家外资行的采访来看,在监管层正式宣布审批结果之前,外资行基本都讳莫如深,不愿多谈,但均表达了希望获得首批代销资格的热切心情。

  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外资行代销基金开闸应该就在上半年。短期内,无论是对外资行还是中资行的影响都较为有限,不过对国内普通投资者而言,则是件好事。”

  首批牌照四五月间或出炉

  日前,上海证监局公布的《基金代销业务资格核准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显示,东亚中国、恒生中国、花旗中国、渣打中国、大华中国5家外资银行都在队列之中。其中,除了渣打银行已经处于审查反馈阶段之外,其余4家外资行均处于申请受理阶段。至此,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外资行代销基金审核事宜再度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监管层已开始走流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正常来说的话,最后审核结果的出炉也就在这一两个月之内了。

  不过,一条“最近三年内没有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红线则挡在了众多外资行的面前,令其忐忑不安,因为几乎没有一家外资行敢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受到过任何处罚”。不过,证监会上周末发布的修改后《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中,将“没有受到行政处罚”变更为“没有受到重大行政处罚”,可以说为外资行获得代销基金资格开了一个“绿灯”。

  上述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制约条件消除后,预计首批获得代销资金资格的外资行名单应该会在四五月间出炉。”

  而对于能否通过监管层审核而成为首批代销基金的外资行,上述5家外资行在回答《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都相当谨慎,均表示,“在等待监管层的通知,并做一些相关的筹备工作,希望能成为首批代销基金的外资行。”一直以来,外资行对于能在国内代销基金的热情就很高。

  2012年,国内基金迎来了一个销售高峰,全年仅新基金发行数量就达到了261只,合计首发规模高达6450亿元人民币,创下单年历史新高。银行一直是基金代销的一个重要渠道。有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65家商业银行拿到了基金代销的牌照,代销基金数量超过了17000只。

  代销开闸将使多方共赢

  一旦外资行获得代销基金的资格,将一举打破中资行在基金销售渠道领域独大的局面,而外资行也将与中资行展开竞争。一位外资银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行相对于中资行在代销基金方面的优势,主要在于对海外市场的熟悉度及操作经验,外资行可能会更多地向客户销售投资海外市场的基金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资产组合类型。”

  “只要外资行获得了代销基金的牌照,那么也就可以跟基金公司进行合作开设专户,做更多定制组合产品给客户,而定制组合产品一直是外资行在理财市场上的强项。”上述负责人进而指出。

  那么,外资行参与代销基金业务,是否将给中资行带来压力呢?对此,上述分析人士认为,对中资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会形成所谓的冲击,而且对各方来讲基本都是利好。“首先对投资者而言,会有更多的选择;其次,对基金公司来说,产品有更多的销售渠道,有利于抬升自己卖方地位,并增加产品销售量;对于中资行而言,也能进一步促使其提升服务水平、竞争能力。中国的基金理财市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蛋糕在不断地做大,因此银行渠道的竞争并不会太激烈。”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热钱撤离不致失血    2013年06月18日
  • ·商务部酝酿多项外资新政    2013年06月05日
  • ·我国外资新政迎来密集发布期    2013年05月20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