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谭浩俊:应调整完善实体企业IPO条件

2013年03月21日 08: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证监会的换帅,有关IPO的话题也重新热了起来。

  众所周知,在郭树清执掌证监会期间,暂停IPO被看作是稳定市场、缓解市场资金压力十分重要的一项举措。实践证明,此举不仅对稳定当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上市公司审批行为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带来的负面作用与影响是,积压的IPO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不仅给下一步的审批工作产生巨大压力,也对企业上市信心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媒体报道,在证监会换帅的消息传出以后,一方面,,打印报告及招股说明书的网点已经预定一空,自查进入尾声。目前,已有数十家排队企业向证监会递交了自查报告,而更多的项目正在向北京聚集,IPO自查报告形成扎堆递交的态势;另一方面,撤单大潮也有可能来袭,在42家公司确认终止审查背后,还有更多的企业计划在截止日前正式撤单。其中,制造业成为撤回材料最多的行业,近半数撤回企业来自制造业。

  这显然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喜的是,撤单企业增多,说明滥竽充数现象正在得到逐步规范与遏制、忧的是,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成为撤单的“主力军”,除目前实体企业效益状况堪忧、难以达到上市条件之外,说明现行上市制度对实体企业门槛较高、条件过于苛刻,不利于形成重视实体经济的氛围。

  事实也是如此,按照企业上市的相关规定与要求,企业前三年实现的利润、上交的税收等,都是最主要的考量指标。如果这两项指标达不到要求,企业就不可能上市。而这两项指标,恰恰是实体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最薄弱的地方。因为,按照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和社会利润分布情况,实体企业是很难与其他类型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金融企业等相比的。也正因为如此,用相同的考量指标对待实体企业上市,必然会使实体企业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

  殊不知,对中国这样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实体企业才应该是股市的最主要力量。至少,目前应当以实体企业为主。同时,由于经济转型升级以结构调整的需要,也应当把支持实体企业上市作为企业创新、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以缓解实体企业因为融资手段单一带来的资金需求矛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除了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困扰实体企业的外部问题较多外,与近年来房地等虚拟经济发展过快,对社会资源、社会利润等的占有过多,造成实体产业资本大量外流,也关系密切。如果国家在政策层面不能给实体企业以倾斜和支持,实体企业将更加困难、更加难以生存。

  所以,在IPO问题上,笔者认为,也应当对现行政策作出适当调整与完善,适度降低对实体企业IPO的门槛,将重点放在企业的发展前景、产品结构、自主创新能力、管理理念等方面,而不是眼前的利润水平和上交税收情况。尤其是创业板,更不要把这两项指标作为最主要的考量指标。只有这样,企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制造业才能加快升级步伐,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目标才能实现。不然,投资者、特别是民间投资者就不敢涉足实体产业,不愿发展实体经济,而更加热衷于进行机会投资和投机,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分布就会更加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


(责任编辑:朱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