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在今年的两会上,《证券法》的修改成为多位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据了解,《证券法》修订今年将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其中涉及发行制度改革。业内人士认为,发行制度的改革,关键就是要让更多的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央广财经评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来带来评论。
前段时间,A股市场出现了好几例影响极为恶劣的造假上市行为,监管部门颇为恼火,压力也很大,怎样提高拟上市公司的质量,避免出现重大的造假上市、欺诈上市行为?
桂浩明:中国股市多年以来一直受人诟病,这么多年来出现了一些造假、欺诈上市的问题,尽管这种问题可能是少数,但是其影响却非常恶劣。不断有公司爆出欺诈上市、粉饰业绩的情况,使投资者很难相信上市公司,在缺乏基本信赖的情况下,就没有了长期投资的价值,自然在操作上就处于一种被动状况。现在股市的低迷和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有一定关系,所以人们也呼吁通过加强立法,通过研究立法方式打击违规,确保上市公司的增量过硬,特别是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公开资料显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危及A股市场公信力的一大"毒瘤"。IPO造假、年报数据造假和传闻造假,成为危害市场最大的造假"三重门"。从早期的银广厦、琼民源、亿安科技的造假事件,到近期的万福生科、紫光古汉等等。很多投资者呼吁:股市也要来一场"打假"。股市"打假"应该怎么打?
桂浩明:第一,应该严把信息披露关,对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强调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及时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如果不完整,对投资者的打击是致命的。第二,对一些违规行为严惩不怠,发现后坚决退市,让造假者赔偿投资者的损失,甚至赔得倾家荡产。第三,对一些中介机构,包括券商保荐人、律师、会计师有一个严格的制约,帮助造假或没有完全披露信息的也应该接受严重处分,甚至对监管部门在造假行为中没有及时发现的,也要处罚。
除了提高进入资本市场企业的质量水平,在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中,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加强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日常监管也成为证券监管部门和交易所的重点工作。全国人大代表、证监会上市公司一部主任欧阳泽华表示,下一步将以上市公司监管条例为基础,统领上市公司监管的部门规章,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义务人、相关主体履行的责任予以具体化。应该从那几个方面加强日常监管?
桂浩明:从三个层面来说,首先,证监部门应该在日常方面对上市公司的各项举措、对拟上市公司的文本有严格的审核,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同时重视舆论监管的作用,现在很多造假都是舆论激发出来的,比如湖南一家生产黄酒的公司在交易前被撤销暂停,最后证明是造假,实际上是一些媒体揭露的。第二,提高公司的自律能力,现在很多公司的自律力差,为了蝇头小利去造假,提高自律能力是从根本上杜绝造假冲动,这相当于从外围监管落实到公司本身的监管。第三,投资者也应该提高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有些造假信息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是违反常识的,每个投资者都应该不断提高辨认能力,减少上当受骗的可能性。
有评论认为,通过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日常监管改进以及对利益关联方的制约,整体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净化A股环境、提高市场投资价值将在未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话题。
桂浩明:确实是这样,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缺的不是上市公司,而是一个好的、可以买的、放心的、可以长期投资的股票。对监管来说,缺的也不是制度,而是对好制度的严格执行。所以从这几方面来看,通过执行一个好的制度,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监管,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高的投资标的,围绕这个的核心点就是上市公司质量,而保证上市公司质量最根本的就是把它暴露在阳光下,通过信息的披露提升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