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中投顾问:家庭农场折射农村发展新现象

2013年03月06日 10: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家庭农场”出现在今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引发各界的广泛热议。“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儿。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指出,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如何在新形势下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系数、应对愈加敏感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等,成为党和政府应该考虑并付出实际行动,找到应对方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大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净进口国,大豆进口量更是激增到5838万吨的高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形势十分必要。

    家庭农场的适时提出,不禁让人们思考我国农村经济中出现的新现象,如果家庭农场确实适合我国国情,并且成为未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或者一种良好的经营模式,那么相应的,它对农民、企业、社会工商资本等主体有哪些影响或要求?如何才能够让家庭农场发展得更好,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和实现人们寄予的厚望呢?

    首先,家庭农场的发展将对农民提出更高的要求。家庭农场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相对比一家一户的单独种植、自负盈亏,同时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是自用或者多余的出售,家庭农场的规模则要大很多,农产品产出数量大幅提升。因此其生产的主要目的已经变为售卖并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家庭农场能够实现规模上的扩张,但是能否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农场的持续经营,则是一个重点、难点问题。这要求农民的素质必须提高。不仅在农作物的种植技巧和农业科技方面要有一定的经验和不断学习并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而且在农场的经营管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要有一定的能力。

    其次,发展家庭农场,其主体还应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经相当活跃,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土地流转的比重已经达到40%以上。城郊地区土地不仅利用率高,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流转给社会资本或相关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农民大多外出打工,获取一定的土地补偿,只有少数农民进入企业或者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确实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但也存在形势所迫的威胁,自己种植收益太低,有限的“一亩三分地”还要承担病虫害、恶劣气候等风险。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当今形势下,虽然一些农民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土地经营权,但并不意味着发展家庭农场是为社会资本打开一扇门,反而是加强对其的监管。“城市白领、IT精英”放弃体面的工作,下乡种田、养猪,不是不值得提倡,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并保障农民的权益。一线城市土地较高的流转率并不是全国普遍情况,中西部地区土地流转率较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同时农民素质不高、进城务工的数量相对少。因此该地区土地的经营使用主体还应该是农民,即使发展家庭农场也无法、也不应该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民作为土地经营的主体地位,甚至剥夺其进行农业生产的权力。

    最后,发展家庭农场,大学生村官应该一展身手,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年中组部和农业部将联合举办20期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培训学员2000名,培训力度、培训人数均有所增加。家庭农场对农民素质提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科技下乡”等政策落实的并不到位,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知识、掌握相应技术等较难。大学生村官在学习新知识、获取信息等方面有基础、有优势,发挥其带动作用,帮助农民致富,为家庭农场主提供及时信息等,将为家庭农场的顺利发展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