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郭新志:解决残疾人就业要从特殊教育开始

2013年03月04日 20:59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4日讯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脑康复医院院长郭新志今日做客“聚焦2013两会——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郭新志建议,为保障残疾人就业,应使其从小即接受特殊教育。>>请点击进入访谈专题

 

郭新志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脑康复医院院长郭新志(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泽彪/摄)


    郭新志指出,残疾人就业问题要从特殊教育开始,让他们从小就能受到教育,从而保障就业。同时在就业前为其进行特殊的培训,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残疾程度进行培训,“引导”其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工作。

    目前,政府已经在开展关于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相关工作,但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郭新志认为,目前的投入远远不够。她建议,政府应该各方面投入,建立体制、完善机制、设立机构。同时还要培养更多专门的人才,让他们能够有爱心,有作为残疾人工作者的神圣感,从而愿意长期为残疾人工作。

    相关文字实录

    主持人:不得不承认,残疾人是弱势的群体,应该得到我们更多人的关心和关爱。我们看到其实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如何体现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

    郭新志:现在各个地方已经开始做了,很多地方做得非常非常好,有的地方还没有这个意识,我觉得各个地方还是要加大宣传,一个是全覆盖,一个加大宣传,我们有了这个设施,要培训他们如何使用它,如何爱护这个设施,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花了很多钱硬件都建好,没有培训他怎么使用,也没有培训我们广大群众怎么去爱护它。卖菜的、自行车把道占了,再有井盖子塌陷了反而容易掉进去。一个培养残疾人怎么用,另外我们广大群众怎么呵护他,爱护他。

    主持人:确实我们感觉到很多残疾人需要长期的康复工作,也连累一些家人,在经济方面让家人付出的更多,所以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家庭由于经济压力都放弃这种治疗,说起来让我们大家有点挺心疼的,在您的医院有这样的案例吗?

    郭新志:这样的案例是经常有的,就像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一阵这样的事情特别多,但是经过现在的十来年已经过去了,现在人们的素质已经提高了,爱心也比过去好一些,现在的事情不能说没有,但是比过去少了很多。现在一旦放下了就有人去捡了放到福利院,有很多国内的国外的去领养他们,你像我们大同有一个村就是把孩子们捡回去,给他自己的孩子不喂奶,喂牛奶,而是给这些孩子吃奶。

    主持人:他们确实值得我们去帮助和关爱,但是在就业方面,我们普通人也不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除了精神上的支持以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郭新志:残疾人就业问题,起码要从特殊教育开始,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受到教育,现在特别是农村的女孩残疾人,一个村子和一个村子离得那么远,小学幼儿园都没有,她们从小没有受到教育,一下子有个初中和高中她能上吗?她要一步一步的来,所以她没有受教育,正常的学习她听不懂,是一种痛苦。如果要是特殊教育,比如说每30万人口大概比例有多少个残疾人,就有一个特殊学校,让他们从小能够受教育,那么他们就业就有保障。再加上在就业前给他们进行一些特殊的培训,根据他的残疾程度,什么地方的障碍培训他能做什么事情,这样他就能够就业。比如他听力的,视力的,语言的和肢体的,根据不同情况特意来培训,这就是从根上抓,如果他没有能力,让他非要去那个地方,他也适应不了。特殊教育就是适应型的教育,安排工作也是适应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就能快乐和轻松。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也想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我们一味的只是去给予,或者给予帮助的话,对于他来说,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群,对于这些人在心理上也是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适合他们自己的情况去帮助他,更重要的刚才一个词很好,“引导”他们去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岗位。那么在这些方面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

    郭新志:现在政府也在做康复、教育、就业相关工作,但是我们国家有8500多万残疾人,投入的是远远不够。应该从方方面面都去投入,都去建立体制机制,建立机构,让这方面专门的人才也要多一些,这一方面的人才要使用好,培养好,要督促他们,让他们能够有爱心,有神圣感,觉得做残疾人工作者有一种神圣,愿意留下来在这一方面做工作,这样才能留住他们。而不是说现在待遇不高,他在这个部门工作,同样都是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那么他在医院里头工作,他待遇各方面都很好。那他在这个机构工作,他的职称升不了,待遇不高,没房没车他就留不住人才。他是神圣的事业,也是金色的事业,让他生命的终点也能少一点遗憾。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