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除了经济复苏的弱势可能导致市场存在风险外,流动性拐点的出现可能会更加领先于经济重新回落的势头,因此,下一个需要关心的指标更多的应当集中在流动性层面。但是落实到短期市场上,当前的流动性影响还仅停留在预期层面,历史上看,节后出现正回购的行为属于正常的季节性特征,而同时回购的利率并未出现明显的上行;信贷方面,1月的信贷依旧较好,市场对2、3月信贷投放存在担忧,但尚未被证实;海外方面,美国CPI开始抬头,但是水平依旧不高,因而QE退出的预期也处于短期的波动中。整体而言,急跌之后市场大概率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技术性修复,但空间有限,未来需要观察的风险因素在于央行正回购是否会继续进行,以及房地产政策会否持续加码。
流动性担忧尚在预期层面
我们认为流动性将成为下一个影响市场的核心关键因素,但客观来讲,就上周正回购和QE退出的情况而言,尚停留在市场预期层面;由于之前部分板块获利较多,因此受部分负面信息的影响,市场存在着一定的获利回吐压力。
上周公开市场逆回购到期8600亿元,正回购操作则在缺席大半年后重启。
我们认为,此次正回购的重启并非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而是更倾向于央行想要表达对于之前资金面过于宽松的一个态度,即利率是央行现阶段和未来一个阶段主要调控的目标,这一目标包括利率的上下两个区间。
对于央行来说,过高的资金成本意味着无法对今年的投资计划提供强力支持,而过低的利率则在潜在生产下沉的环境下蕴含了非常高的通胀风险,因此在前期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的背景下,流动性收紧是央行维持流动性稳定的必要条件。
从资金成本来看,利率仍较为平稳,且上周发行利率走势平稳,28天正回购为2.75%,91天正回购为3.05%,保持不变;节前最后一周,央行进行了天量逆回购操作,银行间质押式回购7天利率仅上升了100BP左右,这较过去春节阶段的平均资金面水平明显宽松许多。事实上,自去年中期央行开始大规模以逆回购形势进行资金投放以来,传统的季末、年末资金紧张时点,资金面都实现了平稳的过渡,从三季度末的4.70%到年末的4.58%再到最近的春节的4.09%,利率峰值逐渐下行。
关于热钱,自2011年以来,热钱流入速度明显下降,且波动较大,其对市场的影响也在减弱。去年12月以来,银行板块的快速反弹,市场传言更多是因热钱的扰动,虽然这一说法短期无从验证,但从热钱流入的情况看,去年12月开始的热钱流动的确扭转了此前的下降趋势,转变为小幅上升的态势。从热钱的角度,当前资金面依然较为平稳。
银行股不存在第二波板块行情
作为本轮反弹的风向标,银行板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银行股在经历了前面一轮的估值修复后,当前其估值水平相较于2013年的盈利增速已经合理,而能否存在第二波的机会,则更加取决于货币政策在CPI回升之后是否会给其净息差带来上升,进而从盈利上提振银行股股价,目前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概率较小。
自2005年以来的两轮经济周期(2005-2008年、2008-2012年),银行股在一轮周期的开始和结束是均有一段时间能获得相对的正收益:第一波相对收益是在周期衰退的后期和复苏的初期,估值修复是促发这轮行情的最根本动因,而在估值修复行情中,银行资产质量提升是触发点,估值相对较低是必要条件;第二轮银行股获取相对收益,一般发生在繁荣的后期或者滞涨期之间,主要是受加息周期的影响。
反观当下,2009年之后压制银行股估值中枢的中期债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本轮仅存在基于小周期短暂复苏的估值修复,而不存在估值中枢的趋势回升,同时银行股也不具备2008年估值急跌和企业盈利大幅逆转的态势,因而未来上升空间较小。尽管目前企业盈利有所恢复,但是我们不认为已经到达逆转借贷成本的地步。一方面本轮CPI的高度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尽管进入繁荣,但企业中长期投资信心仍难激发,央行加息的空间十分有限,因而银行很难出现第二波加息周期带来的机会。
关注流动性的兑现
就本周而言,流动性和政策依旧是市场的主要关注点,这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上周二和周四央行的正回购是否还将继续,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回购利率是否有抬头的迹象;其二,在一线房价涨幅继续扩大的情况之下,地产调控的“靴子”是否已经真正落地,值得怀疑,未来地产政策会否持续加码决定了地产产业链相关板块的走势;其三,临近2月末,市场对于四大行2月的信贷投放水平将会有一个基本了解,2月信贷水平能否继续延续1月的超预期状况,也值得关注。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短期CPI尚不对政策构成明显威胁,短期整体市场存在技术性修复的需求,但向上空间不大。板块机会方面,短期投资者应在消费中关注二级子行业的机会,汽车、食品中更加靠近低端的品种容易受到青睐;中期而言,经济在4月之后可能进入滞涨阶段,上游周期股或存在一定的机会,但短期还未到布局之时。 □长江证券策略研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