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险资破茧 资管战国时代即将来临

2013年02月22日 07: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大资管”时代的背景下,保险资管重启产品发行,预示着这些手握巨量资金的保险资管公司已经不甘寂寞,正跃跃欲试为进入公募市场做准备,这也意味着,壁垒已破的资管行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进入“战国时代”。

  卖方身份入场 保险资管产品重启发行

  近日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一对一”定向产品及“一对多”集合产品。目前人保资产、泰康资产、太平资产3家公司申请发行的5只股票、债券、基金型产品,已获得保监会备案,意味着保险业资管产品正式开闸。

  《通知》设立了相应的投资门槛,即向单一投资人发行的定向产品,投资人初始认购资金不得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向多个投资人发行的集合产品,投资人总数不得超过200人,单一投资人初始认购资金不得低于100万。资管产品投资范围十分宽泛,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及中国保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

  所谓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就是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向投资人发售标准化产品份额,募集资金,由托管机构担任资产托管人,为投资人利益运用产品资产进行投资管理的金融工具。本次试点开闸,意味着保险资管公司可以发行产品、以卖方的身份进入资产管理市场。

  事实上,保险资管发行产品并非头一次。据了解,2006年保监会批准华泰、人保、太保、泰康等4家保险资管相继开展了7只创新产品试点,其中,华泰发行4只,泰康、人保、太保各发行1只。产品类型上,开放式产品6只、封闭式产品1只。华宝证券的统计显示,由于已有1只华泰旗下产品于2008年末终止,目前发行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有6款,其中一款是货币型,其它为债券型。

  不过,2007年以后,保险资管发行产品的试点暂停,包括平安等多家保险资管公司都相继递交了试点申请,但无一获批。有业内人士分析,暂停试点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保险资管投资渠道过于狭小,产品发行困难。随着2012年一系列保险投资新政的出台拓宽了保险投资渠道,本次再次启动试点显得顺理成章。

  在早期的实践中,上述保险资管产品取得了比较稳健的收益。以发行产品最多的华泰保险资管公司为例,4只资管产品之一的华泰增值投资产品的投资范围是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的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境内股票一级市场申购以及保监会允许的其他金融工具,截至2011年末,其累计年化收益率达9.73%。另一只投资于中短债基金加新股申购的华泰中短债投资产品,截至2011年年末,累计年化收益率为9.54%。而来自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存续的5只开放式产品总规模约110亿元,存续期间单只产品规模最大的约82亿元,累积净值增长率最高的约62%;1只封闭式产品的存续规模约290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保险资金总资产达到了7.36万亿,虽然总量已经突破7万亿,但是增速放缓,为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相比之下,其他资管产品的规模在近几年高速增长,如信托行业近6年复合增速达70%,2012年资产规模已达7.47万亿。保险业遭遇困境,但资产管理业务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很多保险资管人士更愿意将此看成是未来进军公募基金业务前的一次试水:先面向机构发行产品练练手,积累经验后,再面向公众。为进军公募业务的第一步,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率先于本月初被基金业协会吸纳为首批资管类特别会员之一。据知情人士透露,下一批名单中将有平安等若干保险资管公司。

  能力遭质疑 2万亿增量资金筹谋入场

  截止到2012年年底,已经获批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达到16家,其中可以开展保险资金委托的有13家。但各家公司的资质差别非常大,某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部主管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整个市场的资金管理规模超过6万亿元,人寿资产接近2万亿元,加上平安和太保,3家的投资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元,占据了大半江山。”

  而从目前3家获批发行产品的公司看,人保受托资产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泰康超过3800亿元,太平超过1500亿元,属于体量中小型的公司。

  不过,这3家公司的市场化程度获得了业内普遍认同。“比如泰康资产,长期以来积极向保险行业以外拓展业务,在受托企业年金方面增长激进。”某券商保险行业研究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保险资管对固收类产品的操作经验十分丰富,这可能是险资未来发行产品不同于现有产品的地方。

  安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徐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及其注重大资管时代同业间在业务创新上的竞争,除了人保资管、泰康资管和太平资管外,其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如平安资管,华泰资管,光大永明资管等都在积极研究探索甚至实践,在不久的将来市场上会出现更多类似产品,而且有的产品会实现证券信托与保险的相融相通,交易结构上也更加多元化。

  而在此前,保险资管一直存在“单一性”和“被动性”的特点,主要是被动受托管理保险资金,更多的扮演买方的角色。有分析人士指出,4年来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一直不高的问题,除市场整体环境影响外,与保险资管公司能力不无关系。

  2012年年底,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接近7万亿元,已经成为债券市场第二大投资者、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但2008年至2012年,保险业投资收益率分别只有1.89%、6.41%、4.84%、3.49%和3.39%,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于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一般5 .5%左右的寿险产品精算假设,收益率缺口较大。

  一位保险行业人士指出,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投资能力才是最主要的。虽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管理第三方资金,但其资产管理能力频遭怀疑:“在某国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自集团的委托资产占比在99.8%以上,其他的资金来源有社保基金和1~2个小的保险公司,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家公司一直想把自己打造为第三方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但受制于体制,较为死板,没能将人才作为资源管理运用起来。”

  事实上,几家规模较大的保险资管仍表现出相对谨慎的姿态。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人士认为,目前还处于新政消化阶段。“短时间内,我们仍然是围绕现有资产类别,依托现有资源来开发产品,不会发行很创新的产品,比如房地产相关产品等。”

  但分析人士指出,金融各行业之间的博弈与竞争正在加剧,改变险资投资收益不佳这一局面的路径就在于支持产品创新、放松配置比例、扩大融资来源。未来,保险资管要面对市场化挑战,产品化运作将是重要的一步。

  华泰证券调研报告认为,“在大资管时代背景下,保险投资新政放开保险资金投资范围并且重新试点保险资管产品将有利于保险资管在市场中拓宽资产累积来源,在规模快速增长的资产管理市场上获得自身的地位”。

  不管业务创新的短期表现如何,其对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影响。华泰证券分析员吴耀测算,保险资管产品的放开将进一步增加公司的资产管理收入,截至2010年年末,国内资产管理规 模 在2 1万 亿 元 左 右 ,5年 的 复 合 增 速 达30.5%。近两年若按照20%的增速测算,2012年年末国内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静态来看,国际上保险资管占到整体资管规模的30%左右(对应资产规模9万亿元),那保险资管管理资金的增量可达2万亿左右,按照0 .4%计算盈利规模的话可达80亿元。

  壁垒已破 资管战国时代来临

  实际上,此次保监会重新启动保险资管产品的发行,只是中国“大资管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包括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资管公司在内的各种资管机构在面临行业长期存在的壁垒一夜之间消失的情况下,蠢蠢欲动、放手角逐资管市场的一个缩影。

  继2月17日保监会发布《通知》之后,2月18日,证监会也公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三类机构直接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而在稍早之前的2012年底,证监会近期还密集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和《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细则。与此同时,证监会还批复了包括国泰君安期货等在内的18家期货公司首批资产管理业务牌照。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可投资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央行票据、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

  业内人士表示,长期以来,与国外情况不同,我国的大资产管理行业存在着严格的分割,受仓位、资产配置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资产管理机构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的难度大大提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权益类投资当中,公募基金在获取超额收益方面仍然有着明显超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优势,在未来的行业发展当中,公募基金应当在保持这种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于工具化产品的开发。而对于保险资金来说,其优势则主要来源于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应当更多地注重长期、稳定、均衡的投资。信托业对于投资人的要求条件更高,风险识别能力也较高,而保险的资金来源于投保人,投保人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则区别不一,因此保险业更注重安全性,对于投资的基础资产的条件和增信措施都比起信托业和证券业也更加严格。

  徐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各类金融主体之间可以从事的投资融资类业务类型逐渐类似,只是基于不同行业的特殊性在条件和风险控制上有所不同,因此,对整个资管行业而言,既是证券信托保险业的充分竞争,也是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和促进发展的过程,业内不必过于理解为僧多粥少,因为彼此间资源的不同市场对于资金量的需求,发展机会相对于各类市场主体都是同等的。

  尽管如此,手握巨量资金的保险资管的入市,仍然给资管市场的其他竞争者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有市场人士分析称,未来只要资质够,保险公司想开展公募或者私募业务都可以,一些小型私募或者公募将会感到压力倍增,甚至不排除被淘汰出资产管理市场的可能。


(责任编辑:王笑雨)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