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黄金饰品消费大涨 凤祥春节销售同比增长超20%

2013年02月19日 07:21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于 南

  公司新闻发言人表示,黄金饰品的销售本不该与国际金价存在十分紧密联系

  在“春节经济”乏善可陈的大背景下,假期中一则题为“菜百黄金珠宝三天卖出2.57亿元”的消息显得格外醒目。

  根据该报道,被誉为“中国黄金第一家”的菜百公司,仅在除夕至大年初二短短三天里,就创造了高达2.57亿元的销售佳绩。

  然而,与这一销售“佳绩”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国际黄金价格一反常态,在春节期间下跌了约3.6%。此外,A股黄金概念板块也无力借助黄金零售市场的“东风”,不仅延续了年前的弱势格局,更于年后开盘首日(2月18日)呈现出大幅下挫态势。截至当日收盘,老凤祥、山东黄金、中金黄金股价分别下跌5.31%、4.43%、3.94%。

  对于国际金价与国内黄金消费出现“倒挂”现象,老凤祥新闻发言人王恩生认为,黄金饰品的销售额本不该与国际金价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应该呼吁,将黄金产品中的文化属性、金融属性区分开来。黄金饰品则更应侧重其文化属性”,王恩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而对于未来国际金价的走势,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则向《证券日报》记者预测,“如今世界经济企稳回升迹象非常明显,而一旦宏观经济好转,黄金市场将尽显疲态,金价下调或在所难免”。

  国内黄金消费依旧旺盛

  “菜百在春节期间的销售的确十分火爆,连续几天,店铺里都人头攒动”,一位曾于春节期间多次光顾菜百金源燕莎店的消费者向《证券日报》记者描述,“在排队结账的顾客中,以购买金饰者居多。销售人员也曾向我介绍,今年千元左右的生肖摆件、转运珠、手链等黄金产品都颇受青睐”,她向记者补充道。

  与菜百相仿,同样在春节期间销售火爆的还有老凤祥,接受《证券日报》采访的老凤祥首席新闻发言人王恩生不无兴奋地向记者透露,“据不完全统计,老凤祥在春节期间的黄金产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

  由此可见,我国黄金消费需求仍然旺盛。而作为这一结论的另一有力佐证,中国黄金协会最新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黄金消费量达832.18吨,比上年增加71.13吨,同比增长9.35%。其中:黄金首饰502.75吨,同比增长10.09%;金条239.98吨,同比增长12.22%;金币25.30吨,同比增长21.63%。

  但即便如此,蛇年春节,国际金价却一反多年来“春节走高”的常态,给了我国黄金消费一个“下马威”。

  数据显示,2月11日至2月15日,国际金价周跌幅达到3.53%,最终报收于1609.5美元/盎司。而4个月来,随着国际金价的不断震荡下行,其总体跌幅更已经超过10%。

  金价或难摆脱弱势格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工业用金48.85吨,同比下降8.21%;其他用金15.3吨,同比下降7.38%,该数据与我国黄金消费的整体增长格局并不统一。

  或许正基于此,业界普遍将“2012年全球黄金需求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跌”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了印度和中国市场的购买量减少。

  长城证券研报认为,春节期间黄金价格下跌,主要原因是“汇率战争”的话题降温,使得市场避险需求得到显著遏制,此外黄金需求3年来首次下滑、美国较好经济数据以及知名基金公司削减了黄金资产规模也导致金价下降。

  而对于未来黄金价格走势,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美国经济的全面复苏、德国经济的好转、日本经济的转轨,中国也有望在‘两会’期间推出一系列的刺激政策,世界经济企稳回升迹象非常明显,欧债危机、美债悬崖等‘灰色事件’难以掩盖实体经济领域的强势崛起,无论是作为普通商品还是避险资产,黄金的受青睐度都将大幅减弱。一旦宏观经济好转,黄金市场将尽显疲态,金价下调或在所难免”。

  呼吁慎对黄金“金融属性”  

 

        蛇年春节假期,国际金价走跌与国内黄金消费暴涨间存在的强烈反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某券商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往年,国际金价一般都会随着中国春节黄金消费的暴增而走高,今年却出现了特例”。

  “不过,春节黄金消费主要以饰品为主,人们应该将饰品与金条、金币等投资类产品区分开来对待。如此看来,国际金价与国内黄金消费发生倒挂,也实属正常”,该分析师向记者补充道。

  老凤祥新闻发言人王恩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蛇年春节期间,在国际金价走跌的背景下,我国以饰品为主的黄金产品却销售旺盛,这恰恰说明了消费者并不十分在意黄金饰品的金融属性及投资回报”。

  “黄金饰品在其原材料的金融属性以外,还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创意、时尚、品牌属性。而回归文化,是这一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之路”,王恩生道。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