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橄榄型”社会也要抓“中部崛起”

2013年02月08日 07:22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赵鹏飞

“橄榄型”社会也要抓“中部崛起”

“薪”愿

  赵乃育作(新华社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等主要目标。专家认为,基于我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应客观、理性地看待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建设“橄榄型”社会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橄榄型”社会更加稳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公众对于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分配不均等不平衡现象,有着更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74,尽管趋势呈现递减,但过去10年数据均超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凸显出中国贫富差距较大的现实以及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性。

  有关人士指出,针对我国当前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状,我们的社会要形成“橄榄型”格局——简单来说,就是让大部分人的收入都达到中等水平,高收入和低收入的人群都成少数派。相对于“金字塔型”社会而言,“橄榄型”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安全、更具有可持续性。

  “为什么出台了那么多促进消费的政策,效果却不明显呢?”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表示:“发达国家是橄榄型社会结构,我们是金字塔型结构,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偏小。这样的结构制约了居民消费扩大。从建立长效机制来看,关键是把中等收入人群做大。”

  中等收入群体在经济上被看作是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的生力军,在政治上被看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专家普遍认为,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壮大,有助于缓和因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及对立情绪。当前收入分配改革应以“提低、扩中、控高”为主线,不断壮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社会。

  怎样扩大中等收入阶层

  政府如何稳定和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专家认为,一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增加劳动的知识含量和创造性,使劳动者增加收入;二是鼓励自主创业;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当前,在城市,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工薪阶层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制约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增长。应加强房价调控,深化教育、医药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使人们从“住房难”“看病贵”等困境中解脱出来;四是增加财产性收入。此外,还可以考虑对中等收入群体适当减税,适度降低各档的税率。

  市场人士建议,对于劳动者自身而言,不能只是“等靠要”,一方面要主动学习,提高技能;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机会,尤其是低收入者群体,要努力提高素质和能力,提高在个人工资谈判过程中用脚投票的能力。

  “中部崛起”才能缩小两头

  专家建议,要建立“橄榄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成功转型与健康发展,逐步实现“中部崛起”不可或缺。只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才能缩小两头,逐步建立“两头小、中间大”的稳定社会结构。为此,应进一步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促进合理、充分的社会流动,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来源人群。也要深化户籍改革、打破身份壁垒,促进教育、就业公平,使低收入群体有更加公正、平等的机会实现向上攀升的梦想。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不应是在贫富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要使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他建议,在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人口大约23%的基础上,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努力达到40%,由此使得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到6亿人左右。

  不少学者认为,政府应利用好再分配的调节手段,把“蛋糕分好”。应逐步完善税收政策,合理利用税收杠杆来调节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对高收入者征收必要的税款,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将其补贴给低收入群体,同时要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尽快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此外,应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援助,为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群体过渡创造条件。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