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强周期股再度崛起 2350点一带还需整固

2013年03月01日 11:28   来源:东方网   

    昨日早间开盘,两市延续前日升势,双双跳空高开,在地产股的带领下沪指直接越过5日均线。随后题材股开始表现活跃,太阳能板块、3D打印板块、高送转板块皆有良好表现,从而成功地带活了市场人气,成交量也逐步放大。午后,银行、券商板块趋于活跃,平安银行甚至创出新高,股指也在权重股的带领下,成功站上了10日均线。板块方面,太阳能概念股、金融、地产领涨,仅3D打印概念股下跌。

    从日技术指标来看,市场技术面还未修正到位,现在就言反转为时过早,后市将以拉锯的方式横向震荡,个股往往会出现短期低点和介入机会,这就是需要投资者密切把握介入时机。短线投资者可以快进快出,小仓位参与一些主题性投资机会。而中线投资者还是建议把仓位控制到5成左右,不可过于激进。

    对于A股这波反弹,其根本动力在于经济触底回升、流动性充裕以及政策红利预期三个方面。但如今,近期公开市场资金净回笼9100亿元,或预示着流动性拐点的提前到来;PMI突然回落令人担忧;国务院对地产调控的加码也使得市场对于政策预期逐渐由乐观转向中性乃至悲观。所以,市场将很难出现类似于前期逼空上涨的局面。因此,对于昨日的走势,我们依然定义为调整浪中出现的反弹。

    从技术分析上看,虽然昨日的上涨比较猛烈,而且指数已经一举突破了5日和10日均线,不过,我们认为目前行情的性质依然是对前期大幅下跌的技术性反抽,在这个区间里还将经历一段时间的震荡过程。那么,对于中线投资者来说,震荡是调仓换股的良机,而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震荡本身会带来较多的操作机会,可以适当进行热门股的角逐。

    从中期角度来看,考虑到经济并未过热,全面的宏观经济政策收缩可能性不存在,两会尚未召开,政策上的预期依然存在,所以指数在未来一个阶段内也不会持续下跌,更可能的是一个反复震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前期涨幅较大的周期板块以及金融、地产一定要逢高获利减仓,盘面的赚钱效应更多地体现在题材热点上,包括大部制、环保、高送转等。

    ●申银万国

    2350点一带还需整固

    上周市场冲高后大幅下挫,本周一市场小幅企稳回升,但周二低开高走后又在银行股引领下出现跳水,超过2000只个股下跌,且出现跌停品种,周三市场在地产、银行等权重板块带动下出现企稳迹象,周四进一步强劲反弹,收复30日和10日均线,表明市场在前期2300点至2350点整理平台获得支撑。周四量能有明显放大,但仍不足,有待进一步放量,且短期上方20日均线有一定阻力,2350点一带还需震荡整固。

    ●东吴证券

    中期向上趋势未改

    首先,从MACD上看,目前绿柱状出现明显萎缩,说明多空双方在短兵相接的激烈搏杀之后,多方再次占据了上风。其次,做顶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至少也要3个月,目前大盘只是个单头,因此目前谈大盘见顶还为时尚早。然后从量能上看,目前大盘的成交量还是呈现堆量结构,我们认为这将会为大盘的持续反弹提供充足的动能。最后从均线上看,目前大盘的中长期均线MA60、MA120、MA250仍是多头排列形态,说明大盘中期向上趋势未改。

    ●金证顾问 

    强周期股再度崛起

    股指经过2300点的多空争夺之后,市场受到了强周期性品种的持续拉升,开始形成强劲的反弹行情,这种运行趋势,也许正是牛市行情之下的调整。牛市里,股指往往是调整不深,稍有支撑,便止跌企稳形成强劲的上攻走势。如果接下来大盘蓝筹股能够延续量价齐升的格局,则2月份收官之战的这一根长阳有望让月K线成为一根上涨中继。此外,美股隔夜创下5年来新高以及日经指数、港股等纷纷继续强者恒强的表现均对A股反弹构成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刘佳)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