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卡吗?购物卡要不要?”临近春节,武汉的不少大型商场、超市门前,聚集了一群倒卖购物卡的“黄牛”。他们的目标是人们手中“用不完”的各类购物卡,往往最低按卡面值的85折收购,转手以95、96折的价格出手给其他消费者,这一出一进,就能净赚10个点。
购物卡倒卖中,卖卡人将购物卡套了现、“黄牛”有了这笔差价利润,买卡的消费者也得了实惠,看起来似乎呈现“三方共赢”的局面,到底谁在这买卖中“吃了亏”呢?
“黄牛”众多 3000元购物卡还嫌少
昨日,汉口解放大道一大型商场门口,记者看到七八位中年妇女围在一起,见人就低声询问几声,收购、销售购物卡是她们的主要业务。“这些人每天都在附近晃,这段时间人越来越多,都是‘专职黄牛’。”商场门口一位保安告诉记者。
记者以自己有3000元的商场购物卡为由,询问收购价格。“才3000?太少了,只能按面值85折回收。”一位“黄牛”说,他们平时单次收购的购物卡,面值基本都在万元左右,“总数1万以上的我能给高一点的价,你这么点钱只能按85折收。”这个“黄牛”毫不掩饰地说,“我以前专门卖‘发票’,春节期间购物卡生意好,专门做这个。”
谈妥价格后,“黄牛”往往会带着卖家去商场收银台现场查看购物卡余额,然后就一手交钱一手交卡。闲谈中,记者在其中一“黄牛”的腰包中看到厚厚一叠购物卡。
这么多卡难道就不怕“砸”手上?“现在是消费高峰,我收了你的卡,再打个折卖出去,别人为啥不买?”该“黄牛”称,即便最后剩几张,她买些烟酒同样可以处理掉,“根本亏不了”。
还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真正的“职业黄牛”门路更多,收到了大量的卡可以低价卖给需要发福利的单位,或是通过关系折价让商场回收。
记者昨随机走访了武汉市区的6家大型超市、商场,发现家家门口都能找到“黄牛”的身影。
月入万元 85折收卡96折出手
购物卡套现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经过反复打探,记者了解到目前武汉的行情是,根据卖卡额度大小,“黄牛”收购价从85折到93折不等,只有一次套现万元以上的购物卡,才能享受93折“待遇”。而“黄牛”再卖出,起码都是96折,这一来一去,“黄牛”就能赚不少。
相比在商场门口蹲守的“黄牛”,更专业的黄牛出没于网络。记者在58同城网站以“购物卡”为关键词搜索,查到近2000条买卖信息。一些“黄牛”甚至还建起自己的网站!
在淘宝网上,记者找到一个专门销售武汉本地购物卡的商家,购物卡面值从300元到5000元不等,一般按96折出售。从其交易记录看,近1个月时间,就成交326张。按平均面值500元算,交易金额已近16万。
记者了解,从卖场购买购物卡,一般是按面值等价销售,上述卖家以96折出售,显然来源渠道不是卖场,而是其他持卡人套现。以该淘宝商家为例,近3个月时间里,该商家总共成交记录才500张出头。也就是说,越是临近春节,生意越好。“我们单位1000多人,每人最少发了2000元××的购物卡,这一共就是20万,如果有人用不完套现,这个量就不会少。”武汉一家大型企业人士告诉记者。
而对于上述这些“黄牛”,以85折购卡,再以95、96折出售,倒卖一张卡的利润就有10个点。按此计算,上述淘宝商家1个月就净赚1.6万元。
记者体验 “实名制购卡”遇软执行
实际上,为从源头上规范购物卡销售,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多个文件,试图从根上杜绝购物卡在流通环节的倒买倒卖。
去年9月,国家商务部等公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单张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不得超过1000元。同时,一次性购买万元以上的购物卡,必须实名登记且一一对应,而一次购买5万元以上,必须银行转账。
但记者连日暗访发现,“实名制”在武汉并未得到彻底执行。“最高面额只能办理5000元,您如果要买1万一张的,只能分成2张。”昨日,在武汉某大型商场团购部,一位业务员对记者表示。但对于记者提出要购买总计10万元的购物卡,对方始终未提及实名购卡,只说随便提供一个身份证即可,交易也无需银行转账,现金就行。
随后,记者又来到武汉某大型连锁超市团购部,这里不仅实名制登记“可有可无”,甚至大额购卡,还承诺能开“办公用品”的发票。
记者观察
灰色产业链易滋生腐败
为何近几年单位、企业开始流行用购物卡发福利?“黄牛”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
对于销售购物卡的超市和商场来说,在商品尚未出售之时,通过购物卡已经实现了货款回笼,就好比收入一笔免息融资,带来巨大的现金流。何乐不为?
对于单位员工来说,发卡不用算在工资里扣个税,“用不完”的还能套现,似乎比较划算;“黄牛”空手套白狼赚取差价;而最后的买卡消费者,也以更少的钱买到更多东西,看上去似乎“三方共赢”。正因为这条利益链里,几乎所有人都有利可图,让这条“产业链”已经形成不小规模。
既然如此,有关部门缘何还要规范购物卡购买?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教授谭启平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表示,购物卡可以开成办公用品发票,就已经变成冲账和避税的工具,这无形中会造成国有税收流失。“有的单位向员工发放购物卡,某种程度上是出于避税的考虑。有些个人买大额的购物卡,很难排除送礼的可能性,‘黄牛’的存在也方便了收礼人套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这就容易滋生腐败。
专家说法
规范购物卡需多部门监管
既然购物卡套现的背后,可能存在税收流失及滋生腐败等一系列问题,而现在“实名制”又无法严格执行,如何杜绝上述潜在风险?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认为,一方面商务部门应加强发卡企业管理,工商部门应及时介入查处商业欺诈、保护消费者权益,公安部门应打击违规倒卡行为等。另一方面要严查公款购卡行为,税务部门要加大企业账目的核实与发票查验,从源头堵住易发生的节前腐败。
“购物卡有其合理之处,比如减少了现金的流通。但这种作用是在规范的前提之下,如果购物的效应负面大于正面,我认为购物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叶青直言。
在他看来,目前武汉稍具规模的超市和卖场都具备刷卡功能,正常的银行卡完全可以取代购物卡。“如果商家发行购物卡,有融资的目的,那商家几乎已经变成‘准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商家发行购物卡,就应该像银行一样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