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适度扩大财政赤字 助力经济转型

2013年01月28日 07:48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财政部近日公布的财政收支状况表明,2012年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稳增长,而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结构优化也较好地促进了经济转型。虽然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的财政负担,但考虑到财政赤字空间仍较大,未来几年我国仍可以利用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来更好实现经济的稳增长和促转型。

  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明显

  2012年以来,财政支出增速高于财政收入增速,两者之差达到2.3%,近10年来仅次于2008年和2009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也达到23%的历史最高值,这都充分显示了政府利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力度。从具体的财政方向看,政府利用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投资以实现稳增长的意图也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去年增速为29.7%,比2011年高出18.9个百分点,近10年来增速也仅次于2008年、2009年。

  2012年财政政策不仅表现在积极方面,财政收支结构优化也是亮点,这也较好地支持了经济结构转型。

  在财政收入结构方面,自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占比首次超过中央后,2012年该趋势得到延续,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为52.11%,比2011年提高1.5个百分点。而如果将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也计入广义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比还会更加突出,比例高达90.8%,比2011年上升6个百分点。这无疑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使之能与不断扩大的地方政府事权相匹配。

  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2012年民生财政的特性也更加突出,无论是广义的还是国际通行的狭义民生支出(仅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保障房)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明显提高。其中,前者为63.34%,较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后者也从2011年的34.4%提高至2012年的36.1%。这都对弱势居民的生活福利的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财政政策继续支持经济转型

  201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也使得去年财政赤字扩大,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1.6%,高于2011年的1.3%,与2010年相当。为支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目标,2013年财政赤字的规模还将扩大,而结构上也将继续优化。

  首先,化解过去几年累积的财政风险。过去两年,由于清理地方政府债务,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继续支持当地基建和公益事业发展,都不得不利用影子银行融资,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并没有实质性的大幅度下降。根据我们的估算,考虑到近两年城投债和信托发行,2013年应偿还的债务与2012年基本相当,接近1.8万亿元。这种将财政风险可能传递给金融市场的行为目前已经受到中央的关注。近期四部委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要求各地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需要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公益类平台公司将禁止通过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直接或间接融资,这无疑会给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运用造成较大的压力,也客观上倒逼今年中央政府不得不加大对于地方的转移支付以缓解地方的财政支出困局。

  其次,适应今年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是加快户籍改革,将更多的农民工转为市民。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会增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目前很多地方因此并不热心。为此,只有进一步增大那些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投入,才能为大规模的户籍改革推广铺平道路。

  再次,地方财政逐渐“去土地化”的必然结果。可以预计,随着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于被征地人权益的保护,如提高农地补偿标准,今年地方所能获得的土地纯收益还将减少。由于当前许多民生支出已和土地收益挂钩,它们的刚性增长需求也必然要求中央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

  最后,客观上仍要求政府持续增大民生投入。我国目前狭义的民生支出的财政支出占比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以社会保障支出为例,目前我国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2%,也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20%左右的占比。

  因此,2013年地方的财政支出增速将不会比去年低,而财政收入增速虽然受益于经济企稳而比去年小幅提高,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增速仍会受到限制。今年除了全国更多地区试行营改增外,还会有更多结构性减税措施,初步估计2013年我国整体减税至少达到2000亿元以上。为此,全国不少地区都下调了今年的财政收入预算目标。

  这就决定了中央层面,除了继续在财政收入分配方面继续让利于地方外,还会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地方财政,今年的财政赤字率也就会继续提高,初步估算为2.1%。当然,中长期内只有加快各类财政改革步骤,如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政府行政及经济支出、增加地方政府新的公平合理的财源及负债能力等,才能在保证财政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更好地为经济转型助力。


(责任编辑:朱丹)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