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苏渝:股民缘何惧怕IPO 开闸

2013年01月28日 08:02   来源:科学时报   苏渝

  “一个健康的股市应同时具备融资和投资两大功能,IPO迟早总是要开闸的,投资者也并非视IPO重新开闸为洪水猛兽,他们希望上更多的优质公司,而不是包装漂亮的劣质公司。”

  可以称得上突发事件了。1月24日,新浪微博ID“资深金融小邪女”的一条31字微博引发了A股的动荡,这条微博称:“处长今日下午告诉@资深金融小邪女一个重大消息:IPO近期开闸!立此帖为证!”这条微博发出后十多分钟,在上午10点半之前还上涨超过40点的大盘,犹如过山车一般,从最高2362点一口气滑到2287点,落差有70点之多。按说这位只有一万三千多粉丝的“资深金融小邪女”没有如此大的能耐将大盘拽下来?笔者认真研究一下“资深金融小邪女”的微博,发现其简介为:证监会肚子里的小蛔虫。注册地址也是中国证监会的所在地:北京市东城区,微博发的内容也都跟证监会有关。正是:小蛔虫、处长、重大消息、IPO开闸、立此帖为证这些敏感的字眼,引发了投资者猜想,随后引发了链式反应。

  翌日,证监会火速澄清IPO即将开闸谣言,称IPO财务大检查将持续到3月底。也就是说,在3月底之前IPO绝不会重启。

  为何这条31字的微博会引发股市动荡呢?道理十分简单,因为IPO发行一直被投资者视为A股走熊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监管部门一次又一次表态,股市下跌与IPO发行无关,可在投资者眼里却始终认为:IPO发行同股市下跌正相关。难道不是吗?IPO进入“静默期”,股市就大幅反弹了,一说IPO要开闸,股市就惊若寒蝉。不管这条微博出于做空股市或什么动机,但她对股市的杀伤力明显被放大了,而放大的背后是因股市反弹了几百点累积了众多获利盘,大小非和被套伤了心的股民一听说IPO将重新开闸便草木皆兵,不计成本抛售。由此可见,IPO重新开闸对股市是有负面冲击力的。

  那么,投资者为何惧怕IPO重新开闸呢?首先,目前有800多家排队大军在等待上市,虽然IPO财务大核查已将300多家打回老家,但还剩500多家,一旦开闸,即使每天发两家也要一年来消化。这还不包括像新华网、银河证券这样特批插队的大型IPO公司。

  其次,作为上市公司守门人,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把关不严,使新股变脸像翻书。比如2012年4月11日才上市的隆基股份,上市后一个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90.59%。上年4月13日才上市的康达新材,一个季度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39.27%。证监会及时对隆基股份、康达新材分别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的措施;对两家公司的保荐机构国信证券、光大证券采取了警告;对保荐代表人采取了3个月不受理与行政许可有关文件的处罚措施。虽然从严处罚,但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将什么样的公司输送上市,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质量。投资者若买了这些变脸公司的新股,伤害的还是自己,所以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

  再次,打碎了投资者期待新股发行方式改革后再重启IPO的预期。1月2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公告称:以强化市场约束机制为出发点,推进新股发行改革和退市改革。上证所要研究新的工具和手段,创新大盘股发行方法;推动建立不同市场层次间的转板机制,提供多层次筹融资渠道,在这些改革措施没落实之前,IPO慌忙开闸确实让投资者受不了。

  总之,一个健康的股市应同时具备融资和投资两大功能,IPO迟早总是要开闸的,投资者也并非视IPO重新开闸为洪水猛兽,他们希望上更多的优质公司,而不是包装漂亮的劣质公司。好的公司像腾讯、阿里巴巴那样的一万个也不嫌多;差的公司像超日太阳那样,一个都嫌多了。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士)


(责任编辑:朱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大逆袭背后 央行悄出手    2013年06月26日
  • ·关键字    2013年06月25日
  • ·期指短期或下探2100点    2013年06月25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