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销售数据回暖 汽车业借国产替代突围

2013年01月23日 08:09   来源:金融投资报   

    行业复苏已成业内共识,考虑到国产替代因素,2013年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一汽轿车、长城汽车等主要受益者。

    受益于经济见底回升,市场需求逐渐恢复,2012年汽车行业的“寒冬”正在慢慢过去。从2012年10月汽车销售整体开始回暖,2012年12月最新数据表明汽车行业销售继续出现乐观的变化。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去年四季度开始的行业整体回暖,单季业绩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但考虑到前三季度的颓势,全年业绩仍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随着行业拐点的逐步出现,2013年汽车行业依旧值得投资者期待。

    行业逐步走出低谷

    汽车行业经过2009年、2010年快速增长后,2011年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出现下滑,而这种下滑态度在2012年中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就所有汽车制造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业绩来看,绝大多数的汽车制造企业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同时从中国重汽、比亚迪、江铃汽车、长城汽车披露的2012年业绩快报、预告情况来看,除长城汽车2012年业绩出现明显增长外,其他三家企业2012年业绩仍出现明显下滑,其中中国重汽预计2012年全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50%-100%,比亚迪预计业绩下滑幅度达到92%-98%。

     2012汽车行业销量增长有所企稳,全年行业销量预计增长5%左右。信达证券邢海芝分析指出,行业利润增长继续下滑,重点企业利润增速约下降到6%;上市公司更为明显,全年预计净利润下降16%左右,个别公司会超过50%。

    虽然2012年全年汽车行业整体业绩仍将出现下滑,但从目前公开数据来看第四季度汽车行业已开始有回暖迹象。据最新披露2012年12月汽车销量数据显示,12月汽车销量181万辆,同增7%,环增1%。2012年全年汽车累计销量1930万辆,同增4%。其中乘用车销量146万辆,同增7%,环增0.1%;商用车销量35万辆,同增8%,环增5%。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去年12月市场销量超预期是由于需求恢复,经济相对回暖,天气异常寒冷,日系从谷底恢复共同推动了市场走强。

    平安证券分析师王德安表示,过去数年汽车销量年复合增长率约20%左右,但基本以4年为一轮波动周期,上轮周期消费刺激是最大扰动因素,2012年汽车业销量增幅将高于2011达3.5%。重点乘用车集团盈利能力相对更稳定,进口车价降幅巨大是2012年车价下行导火索,终端优惠大,经销商利润率降幅大,厂家输血致使其自身第三季度利润率降幅较大,配件在周期下行期承担更多成本压力。2012年汽车业利润率下降,第三季度是盈利底部。

    自主汽车步入增长快车道

    汽车行业经过了连续两年调整过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趋稳,不少行业人士纷纷表示2013年汽车股的市场表现将明显好于2012年,曾今给予行业“中性”投资评级的多家券商也纷纷上调行业评级至“看好”、“强于大市”。

    邢海芝认为,考虑长期的增长空间和中短期的周期性特征,2013年行业需求恢复到15%以上的增长是可以预期的。目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已到经验值的低位,净资产收益率回落到12%左右,同时估值也处于历史性的低位区间,看好2013年行业的恢复性增长,并上调行业投资评级至“看好”。

    受宏观经济趋稳影响,行业复苏高于预期概念较大。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白晓兰认为,宏观经济弱复苏态势进一步确立,2013年汽车市场环境总体向好,销量增长情况将好于2012年。投资逻辑在于把握有确定性业绩增长的乘用车公司并继续关注重卡复苏。汽车作为早周期行业,反应的更多的是经济不确定性的下降,而这种不确定性的下降带来了消费的提升与预期的改善。目前,乘用车处于复苏之中,且这种复苏低于预期的概率要小于高于预期的概率。

    “行业复苏已成业内共识,考虑到国产替代因素,2013年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一汽轿车、长城汽车等主要受益者。”某券商汽车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长城汽车作为自主汽车品牌的先锋,2012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六成,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自主品牌越来越多受到关注,相关企业将持续受益。”

    公司方面,记者查阅多份汽车行业2013年行业投资报告发现上汽集团被分析师一致看好。白晓兰指出,乘用车推荐基本面稳健的龙头上汽集团,有良好数据支撑,行业面向好之时极具配置价值;以及供需匹配带来高增长的长城汽车,销售旺盛使公司盈利能力有保障,预计一季度公司销量业绩同比增长50%以上。

    而瑞银证券则有不同的观点,在瑞银证券覆盖的7家A股乘用车厂商中,推荐上汽集团、江淮汽车和悦达投资。而对于市场普遍看好的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却维持“中性”评级,主要原因在于其较贵的估值已经合理反应了未来的增长预期。仅广汽集团和一汽轿车给予“卖出”评级,如因证券认为其市场份额将面临趋势性下滑,业绩增长乏力且估值较贵。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