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千呼万唤“新三板”终落地 三大问题未解决

2013年01月18日 06:5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千呼万唤“新三板”终于落地,没有在深圳开设,而是落户北京。

  新三板尚有三大问题未解。第一个问题是市场规则。北京证券交易所需要大力度培育市场,尤其是培育市场需求。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大力度的培育,都会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底线被破以及对违规的容忍。比如300万元开户资金的要求,恐怕就是第一个被破掉的市场规则。

  第二个问题是理念。尽管“新三板”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都是中小民营公司,但那只是表面。其公司背景实际如何?很难说。我们担心的是,许多公司侵害投资者权益的事情再次被“扶持科技企业”的旗号掩盖。当然,如果这个市场的投资者大都是机构投资者也就无所谓了,因为它们对上市公司的把控能力高于中小投资者。不过,从“新三板”更加严苛的信息披露要求看,这个市场还是希望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参与。

  第三个问题是交易制度。现在所采用的交易制度依然是“按照时间优先、价格优先,自由报价、自动撮合”的、最简单、最传统的交易方式。早在创业板还在讨论阶段的时候,我们就反复重申一个极其重要但却往往被忽视的问题,传统交易制度根本不支持小市值公司的市场交易。用这样的交易制度,只会导致股价大起大落,根本谈不上资本定价的有效性,无助于创业投资者退出。不能成为创业投资者投资的有效参照系,将意味着市场建设的失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小市值公司股份过少,持有者人数也少,买卖双方在市场中每时每刻、每一个价位都能达成交易的概率就会很低。于是,市场就会经常出现在一个价格上,有卖家却找不到买家,有买家找不到卖家的情况。于是股价就会因很少的买盘而大幅上涨,因很少的卖盘而大幅下跌。仔细观察创业板市场就会发现,原本一分钱一个价位的股价,结果中间会出现大量空价位(一些价格上没有报价)。这从理论上说,严重违背了交易连续性原则。市场定价原理认为,市场交易越连续,单一价位交易越充分,定价越准确。

  它的另一个危害是,个别大户投资者的买卖行为,严重干扰股价预期,侵害其它投资者利益。比如,一个大户抛售,会把股价压得过低,其它投资者利益受损。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竞争性做市商交易制度”,这是纳斯达克成功的重要基础。我们也说要搞“做市商交易制度”,但单一做市商毫无意义,因为它的报价必然带有严重的“利己倾向”,抑制与自己看法不一致的交易行为。比如,当做市机构认为股价低估,而自己又没有很多能力吞下其它投资者所抛出的股票时,它势必采用说服其它客户接盘,或阻止卖出的行为,这有违市场公平。

  比如纽约交易所,其场内有一种专家经纪人,他们其实就在执行做市商交易职能。但当股市活跃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能力满足客户意愿,从而使每天都会出现大量无法完成的交易,而这部分交易不得不在每天收盘后,转移到纳斯达克完成。通常,这部分在纽交所无法完成的交易,到了纳斯达克,几分钟就完成了。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就是因为纽交所交易制度的先进性不够,只有竞争性交易制度,才可能为市场提供巨大的流动性。尤其对于小市值公司,竞争性做市商交易制度所提供的竞争性报价,才是保护持股人利益,保障市场交易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所以,我们一直强调把竞争性做市商交易制度附之于创业板和“新三板”。自动撮合交易和单一做市商制度,都不适合小市值公司的股份交易。


(责任编辑:蒋柠潞)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