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统计局:去年基尼系数为0.474 自08年起逐年回落

2013年01月18日 14: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徐曼曼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了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2全年GDP首次突破5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实现经济增长7.5%的目标。此外,马建堂还公布了2003年-2012年的基尼系数,其中,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该系数自2008年起逐年回落。

  基尼系数数据自2008年起逐年回落

  基尼系数是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数值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全球基尼系数平均为0.44。

  今天公布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显示,2003年是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数据自2008年起逐年回落。

  马建堂指出,2003年到2011年基尼系数,是按照新标准、新口径、老资料计算出来的,不排除2013年会按照新标准取得的新数据,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适当修订。不过,是否修订,目前还没有定论。

  为何与民间公布数据差距较大

  西南财经大学近日公布的一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报告最后指出,“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

  关于两个数据为何存在差异的问题,马建堂解释,无论官方统计还是民间调查,都应该是统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需要建立科学的统计制度,规范的抽样方法,适量的、妥当的样本数目,以及严谨的发布态度。规范的民间调查,应该是官方统计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

  马建堂列举了几个国家的基尼系数。2009年,阿根廷0.46、巴西0.55、俄罗斯0.40,墨西哥2008年的基尼系数是0.48、印度2005年的基尼系数是0.33。他表示,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基尼系数2008年是0.474。

  马建堂称,世界银行计算的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与统计局的数据接近,后者数据还略高一些。

  他指出,经过近两年的准备,我们对原有的城乡分开的住户调查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去年12月1日开始,全国40万户居民已经按照全国统一的城乡可比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进行记帐。根据这个新的全国统一城乡可比的统计标准分类口径,我们对历史的分城乡的老口径的住户基础资料,特别是收入资料,进行了整理、计算,然后得出2003年到2011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凸显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

  如何看待我国的基尼系数,马建堂指出,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不算低,这说明我国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具有紧迫性。而基尼系数自2008年0.491的最高位逐年回落则揭示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的措施。

  马建堂说,全国居民的基尼系数的计算和发布需要城乡住户调查从城乡分开的、城乡收入概念不一致的调查制度,走向全国统一的城乡可比的住户调查制度。也就是说,基尼系数是反映全国居民的收入差异情况,要计算它,就需要全国居民的收入是多少,分等份的收入是多少。而在过去,只有分城乡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全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可比的同样指标的城乡居民的收入。

  马建堂表示,我们要立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正确处理市场与效率、发展与分配的关系,一手抓科学发展,把蛋糕做大,另一手狠抓收入分配,把我们的蛋糕分得更好。只有这样,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才能不仅将居民人均收入和GDP翻一番,还能更好地进行分配,力争将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加得更多一些。

  对于舆论关注的小康社会的评价、检测和发布问题,马建堂说,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国家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一个过程。统计系统要从数量上监测反映这一个进程,这是神圣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马建堂透露,2011年的小康监测报告需要按照十八大的新要求,对有关单位做的小康监测进行一些改进和完善。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一是要对小康监测的指标体系,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二是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这个目标值既要体现对全国一般的要求,也要体现一些差异性的特点,比如中西部的差异性特点。三是补充和增加一些指标,特别是包括基尼系数在内的一些民生指标。


(责任编辑:慕玲玲)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