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饱受垃圾短信的困扰已非一时,这一顽疾究竟是治不了还是没有认真治?其背后的巨大利益链究竟让哪些人受了益?行业主管部门是没尽责还是在利益上有瓜葛?专家认为,作为通信行业的主管部门,工信部这个“环卫主管”理应承担规范市场环境的责任,垃圾短信如此猖獗,横行多年,职能部门的作用何在?管理市场的效率在哪?应首先追究责任,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未能从源头上斩断这一利益链条的黑手,既有空谈社会责任之实,也有唯利是图之嫌,同样对市场乱象难辞其咎。网上舆论普遍认为,要根治垃圾短信的泛滥,不仅要通过立法严惩短信发送者,也要顺藤摸瓜,重罚一批通信运营商。
删“垃圾”删到手抽筋
“考研结束了,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一位刚参加完2013年研究生考试的考生在微博里写道,从报名考研的那一天开始,各种垃圾短信就如影随行,从考研辅导班的宣传广告,到押题包过线的承诺,甚至贩卖考研答案,无所不包。总共差不多收到了500余条考研方面的垃圾短信,几乎删到手抽筋。
类似于这样的经历,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从商家的各种推销广告到银行诈骗等违法信息,无孔不入的垃圾短信已经严重干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垃圾短信泛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难辞其咎。中消协法律顾问芦云认为,所有短信都是通过运营商发到手机上,用户都是被动或强制地接收短信,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及通讯自由受到了一定侵害,运营商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一些诈骗短信,运营商没有对短信主题、内容及对象尽到严格的审查和监管责任,如果尽到了责任,消费者和用户受骗的事件会大大减少。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高泽华对本报记者表示,工信部是主要制定制度措施来约束通信运营商的部门,它在管理上确实存在严重的漏洞。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工信部发文加强对垃圾短信的管理,责成运营商加强拦截力度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觉垃圾短信会少很多。
运营商从“垃圾”受益最大
垃圾短信治理难,根源在于这其中存在巨大的利益诉求。商家想着低成本大面积推销产品,短信诈骗者想着不劳而获,短信群发公司则又依靠着制造垃圾短信发财致富。而三大通信运营商作为短信业务的直接经营主体,短信发的越多收益自然越大。
手机安全公司网首席运营官史文勇表示,垃圾短信背后其实是一个产业链条,通信运营商为了能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往往会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开放平台上,很多SP也就是通信增值业务提供商为其提供增值服务,用户订购SP业务后,运营商再与SP分成。运营商作为电信增值服务的实际监管者,同时又是这条利益链上的最大受益者。
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认为,现在有一部分垃圾短信是通过地方的电信运营商发出去的,因为地方运营商有经济指标的压力,那么人家给我钱,我就来发,这种情况肯定存在。尤其是对基层运营商来说,只有两种情况下才会治理垃圾短信。一种就是它的集团公司或者省公司上面要求,查得比较严;第二,舆论压力比较大,它才有可能管。如果不是这样,管理让它增加了成本,也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同时它还要面对各个方面的支出,所以它当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利益链条应该“连锅端”
事实上,缺乏相关立法已成为中国垃圾短信治理的一大瓶颈。法律层面上对于垃圾短信没有明确定义,对群发垃圾短信的人员没有相应的判罚条款,在零处罚与高回报的利益驱动下,发送垃圾短信便肆无忌惮。另一方面,垃圾短信是由短信群发业务经营者、电信运营商、短信内容提供者三个利益主体形成的利益链条,如果法律只判短信群发业务经营者有罪,是不可能真正遏制垃圾短信的。
目前,各地对垃圾短信的处理方法一般还是以市民举报后运营商封号为主,但运营商由于纠葛于利益,且确实对垃圾短信的定义、信息内容的认定、信息监管与信息保护的边界难以把握,导致效率低下。在实际操作中,运营商一般会选择投诉数量较高的短信号码向公安、工商等部门报告,只有上级判定之后,才能将其屏蔽。一条垃圾短信群发带来的收益可能是上百万,但代价却仅仅是号码被屏蔽,当然难以遏制制造者的投放冲动。
高泽华认为,垃圾短信的治理重点在于源头。个人信息被卖了要追查,首先从源头上遏制住。从技术上,对发垃圾短信的号码和单位进行拦截,让这些垃圾短信无利可图,打击他们的商业利益。对于用户个体,还可以用一些拦截软件进行拦截。对于运营商来说,确认是垃圾源的号码要进行识别和拦截。要破解当下难题,更需要政府的牵头立法、运营商的监管、安全厂商提供产品与技术的支持、网民和手机用户参与的举报以及媒体持续的监督。只有五方通力合作,才可能有效打击垃圾短信黑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