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全国民调探讨收入增长动力 四成人首选经济发展

2013年01月09日 07:23   来源:看世界   

收入

漫画:付兴业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丛屹指出,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外需下滑阶段,居民收入差距容易拉大。要想有效调节收入差距,关键是要转变现有的财税体制。一方面财政要从投资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化,充分发挥财政帮贫救困的公共服务作用,确保税收和国有资产收益更多地为民所享。另一方面,税收体系要从间接税种为主向直接税种为主的税收体系转化,要从整体税制的改革入手,重视按照“减轻税负、简化税种、将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转换”的整体思路推进税制改革,而不是仅仅推进单一税种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财富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目标,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扩大就业率、保障农民工工资、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对于这些努力,普通公众的体会和感受如何?

  去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进行了题为“2012年你的收入增长了吗?”的年终专题调查。截至1月6日16时,共有19353人参与了网上填答,154人邮寄了填答问卷。调查显示,72.6%的受访者表示2012年的个人收入比2011年没有增长,19.8%的人表示收入增长了。

  受访者来自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其中90后占1.3%,80后占22.2%,70后占40.1%,60后占24.9%,50后占9.1%。工作年限3年以下的占5.9%,3~5年的占8.7%,6~10年的占14.3%,11~20年的占30.3%,21~30年的占24.3%,30年以上的占16.5%。

  65.4%受访者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单位工资

  “作为一名打工者,我不敢跟老板谈条件涨工资,只能企盼单位效益增长,惠及普通员工。”在河北某民企工作的吴佳伟告诉记者,去年整体经济形势不景气,公司盈利困难,他的工资完全没有变化,单位也没有按法定要求提供“五险”。“国家各种惠民政策在民企难以落实。现在每月还完房贷,我的收入勉强够养家糊口,最担心的就是生大病,还有公司拖欠年末提成。”

  “在北京打拼多年,现在我终于有了一份待遇还不错的工作。”陈海是一名程序员,大学毕业后在小企业里摸爬滚打了四五年。2012年7月他跳槽到了某大型游戏公司。“新单位给我的起薪是4000元,比起之前的待遇好了很多。工资一涨,生活水平自然有了改善,我终于有能力好好孝敬父母了。”

  调查中,在问到具体增长幅度时,25.6%的人收入涨幅低于10%,8.7%的人收入涨幅在10%~30%,1.1%的人涨幅在30%~50%,1.2%的人收入涨幅在50%以上。

  邢女士在山西某国企工作,去年她的月工资涨了30多元,但由于物价上涨,即使精打细算,每月至少也要多支出七八十元。“工资增长快不过物价,低幅度增长总让人感觉只是做样子。”邢女士说,她的儿子刚刚在市里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为了给孩子攒钱买房,夫妻两人还得省吃俭用。这样一来,生活水平相比从前反而下降了。

  调查中,30.2%的受访者表示收入增长并未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在消费水平方面,58.9%的人表示收入仅能维持温饱,33.0%的人表示在完成各种日常开支后,收入略有结余,3.6%的人表示能够负担起买车和按揭买房,1.9%的人能在必要消费之外做投资,0.9%的人表示能负担起在国内任意地点花销,0.4%的人表示能负担起出国旅游花销。

  调查显示,受访者的收入大多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发放的工资(65.4%)。其他还包括:“打工工资”(24.4%),“单位津贴、补贴”(14.3%),“储蓄、理财等所得利息”(9.1%),“公司年终分红”(6.1%),“退休金、养老金”(6.7%),“投资经营收入”(4.0%),“出租房屋、土地、车辆等资产所得租金”(3.3%),“销售农副产品和各种其他商品所得利润”(2.2%),“购买股票所得分红”(2.0%)等。

  “物价上涨对收入增长抵消作用过大,必然会导致大多数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下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丛屹说,相较于2011年,2012年物价最终回到了温和通胀区间,按道理说,这在刺激增收方面效果应该比较明显。但是经济结构性转型和外需下滑,导致2012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在这个阶段中,产能过剩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增收困难,收入差距也容易拉大。此外,2012年股市下挫导致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不过财产性收入在整个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且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阶层。大多数人收入未增长的原因还是在于工资方面。”

  他还指出,在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能够按计划提工资的大多只是旱涝保收的国企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承担80%以上就业人口的中小微企业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民营企业职工难以增收。

  专家看法:只提平均增长和总额增长掩盖了收入差距的拉大

  调查显示,受访者中,目前年收入范围在1万~3万的最多,占43.3%;其次是3万~5万(26.5%);排在第三位的是5万~8万(11.1%)。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比例为10.2%,8万~10万的为4.0%,10万~15万的为2.6%,15万~20万的为0.9%,20万~50万的为1.0%,50万以上的为0.4%。

  调查中,62.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收入低于同行水平,23.9%的人表示收入与同行持平,3.2%的人认为收入高于同行水平。

  郭女士是河南某县公路局的修路工人,已有25年工龄,现在每月工资只有1200多元。“2012年局里其他同事工资涨了两三百,我的工资2009年以来总共才涨了100多元。市里同行的工资更比我们多出1000多元。”郭女士说,她的孩子正在北京上大学,家中还有老人需要赡养,面对这样的经济压力,临近退休的她感到十分焦虑。

  “只提平均增长和总额增长,掩盖了收入差距的拉大。”丛屹告诉记者,在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最高基尼系数为0.47(基尼系数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反之越趋向不平等——编者注)。“按照0.47来计算,在总体收入增长10%的情况下,也有80%的居民收入增长不足5%。”

  中国财税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熊伟指出,我国财政在投资方面存在“越位”现象,政府限制民间投资,直接向国有企业投资,导致国企上缴红利主要在企业体系内部转移,国有垄断行业收入畸高。而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国家财政又发生了“缺位”,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很不到位,医疗、教育、基本交通、养老等方面,行业和地区间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边远地区、山区等享受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很多行业垄断的背后是行政垄断,财政投资比重过大,违背了市场经济对公共财政的要求。”丛屹认为,目前我国财政运行的效率比较差。虽然2012年三季度以后政府在大项目、大基建方面投资趋向谨慎,但整体来看经济增长依然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由于接受投资的央企、国企等单位解决就业系数较低,这种增长模式的最终分配效果往往不理想。“一方面发展成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惠及其他民众,另一方面,在政府投资向下渗透的过程中,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丛屹告诉记者,发达的市场经济往往实行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包括消费税、财产税、所得税、遗产税。这既可以抑制富人的个人消费,又能够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鼓励投资。而目前我国税制是以间接税为主,税收注重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税改集中于单一税种的推进,而缺乏整体税制的改革。期望个人所得税单独承担收入分配调节功能是不现实的,其在总体税收中所占比重较小,抬高个税免征额,目前的作用局限于工资性收入范围。而高收入者的多种收入形式,如炒股、租金等收入无法有效纳入征管范围。

  促进居民收入增长要以雪中送炭为原则

  2013元旦刚过,邢女士的新年愿望是:工资再涨点,福利再高点,物价再降点,收入差距缩小点,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

  受访者对2013年收入增长的信心如何?调查中,18.1%的人认为收入会增长,36.2%的人认为不会增长,45.7%的人表示不好说。

  “对未来经济形势,我持谨慎乐观态度。”丛屹说,从2012年第四季度看,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政府的努力也有望在今年逐渐见效。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转型时期,2012年就业率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一半多,复苏基础很不稳固。

  在受访者看来,什么是个人未来收入增长的动力?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国家经济发展”,40.0%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个人职位和专业技能提升”(39.1%),第三是“行业和经济环境改善”(37.4%)。接下来依次是:“单位效益增长”(34.0%),“社保水平提高”(22.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15.0%),“股票、债券投资环境改善”(11.0%),“个体工商增值税和营业税降低”(5.3%)等。

  陈海说,公司近期一直保持较高盈利,这让不少员工很有安全感。随着新产品的推出,公司2013年盈利有望进一步提高。“我打算利用业余时间多充充电,提高技术水平,更好地完成项目,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留言,新的一年,希望国家继续加大民生投入,让收入差距得到控制,只有这样,大家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提高。

  丛屹认为,要想有效调节收入差距,关键是要转变现有的财税体制。一方面财政要从投资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化,充分发挥财政帮贫救困的公共服务作用,确保税收和国有资产收益更多地为民所享。另一方面,税收体系要从间接税种为主向直接税种为主的税收体系转化,要从整体税制的改革入手,重视按照“减轻税负、简化税种、将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转换”的整体思路推进税制改革,而不是仅仅推进单一税种的转变。

  他提醒,目前国内就业和增收的基盘在中小微企业上,但它们在融资、产业政策上经常受歧视,从总量上看,由于数量众多,它们又是解决就业和税收的“大户”。政府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不但要对它们减税,还应就它们的就业贡献给予补贴。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强国民经济整体活力,巩固就业和增收的基础。

  “锦上添花不是财政的职责。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方面,无论是转移支付还是财政投资,都要以雪中送炭为原则。”熊伟认为,转移支付应该瞄准农村、边远地区,财政投资要多考虑带动民间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低收入人群收入的增长。

  他还指出,有效压缩财政开支和避免非税收入突增,不仅需要健全财政法律制度,更需要良好的体制以实现对权力的有效制约。“政府应当充分提高财政透明度,尽快建立健全的财政监督机制,确保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向民生。”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