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三星等操纵液晶面板价格:曾结盟防日本厂商独大

2013年01月07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马 燕

  对于发改委的处罚,三星表示,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尊重中国官方的决定

  元旦假期后,中国政府对境外企业价格垄断开出首张罚单的消息成为了众所关注的热点事件。据发改委透露,韩国三星、LG,中国台湾地区奇美、友达等六家国际大型面板生产商,因垄断液晶面板价格,遭到国家发改委经济制裁3.53亿元人民币。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开出的金额最高的一张价格违法罚单。

  华创证券TMT高级分析师李怒放认为,发改委此次反垄断,对中国彩电企业和面板企业无疑是一个长期利好。

  而据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在这次出乎各界意料的反垄断背后,是各系面板企业的上位博弈,为了打破日本的垄断,防止日本厂商独大,欧盟、美国等对于当时韩系和台系厂商的价格操纵都是一种默许的态度。

  发改委出手破价格垄断

  利好国内彩电和面板企业

  据发改委介绍,2001年至2006年六年时间里,韩国三星等六家液晶面板生产企业在我国台湾地区、韩国共召开53次“晶体会议”,针对全球市场交换液晶面板市场信息,协商液晶面板价格。在中国大陆境内销售液晶面板时,涉案企业依据晶体会议协商的价格或互相交换的有关信息,操纵了液晶面板市场价格,损害了国内彩电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被罚名单中,LG的罚款额最高,达1.18亿元,三星为1.01亿元,奇美9441万元,友达2189万元,中华映管1620万元,瀚宇彩晶24万元,台湾友达因最先坦白而被免去罚款。

  上述罚单包括退还违法所得和罚款两部分。据悉,截至目前,TCL(000100)、创维(HK00751)、康佳(000016)、四川长虹(600839)等国内九家主要彩电企业已收到了1.72亿元退款,但由于涉及金额较小,各公司均表示对当期业绩不会构成重大影响。

  据发改委表示,涉案企业承诺尽最大努力向我国彩电企业公平供货,向所有客户提供同等的高端产品、新技术产品采购机会;承诺对我国彩电企业内销电视提供的面板无偿保修服务期限由18个月延长到36个月。据了解,韩国LG、台湾奇美、友达等企业已经在2012年12月份前开始实施保修期延长政策,韩国三星也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据行业协会测算,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国内彩电企业减少维修成本支出3.95亿元。

  但在产业大气候方面,发改委此次反垄断,对中国彩电企业和面板企业无疑是一个长期利好。

  据统计,2001年至2006年,面板成本占彩电生产成本的80%左右。近年来这一比例有所回落,但也在70%左右。国际面板企业的价格垄断直接导致中国彩电企业失去成本优势。

  华创证券TMT高级分析师李怒放与《证券日报》记者交流时认为,现在从电视机的销量来看,中国彩电企业开始上升,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面板厂商基本把目标锁定在中国,他们现在不敢放弃中国市场,不敢随意提价。

  此外,李怒放告诉记者,中国面板企业最近几年崛起得很快,现在到了一个战略关键点。京东方和TCL的产能加起来就占了世界产能的20%。在世界面板格局扭转之际,发改委此次处罚三星等六家公司破除价格垄断,对于中国面板企业无疑十分给力,从各个方面看都是一个利好。

  操纵价格背后

  结盟防日本厂商独大

  对于发改委的处罚,三星表示,正视历史、尊重历史、尊重中国官方的决定。

  而据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在这次出乎各界意料的反垄断背后,是各系面板企业的上位博弈。

  该业内人士称,从2000年后,面板企业面临技术转型,2005年前是新技术大规模投产的时期。当时日本在新技术方面遥遥领先,居于垄断地位,为了打破日本的垄断,防止日本厂商独大,欧盟、美国等对于韩系和台系厂商的价格操纵都是一种默许的态度。

  “当时技术转型给企业带来的投资压力非常大,即便现在,上一条生产线的代价也仍然很高,更况当时,并且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生产线折旧期也很短,所以企业就一定要控制住产品的价格,如果产品价格雪崩,盈利能力跟不上,面板企业的业绩就会非常差。”

  该业内人士认为,今天的市场现状是2005年前的市场格局造成的。如果没有2005年前这些厂商的联合操纵价格,就不会对日本厂商形成那么大的冲击,也不会奠定现在的地位。

  李怒放也认为,当时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厂商作为产业龙头有所顾虑,又逢技术更新换代,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是难得的弯道超车的机会。当时大规模投产的主要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厂商,他们趁着日本厂商在新一代技术上的投资不够大胆之际,一举成为世界面板厂商的第一和第二。

  上述业内人士称,当共同对手消失时,当初的结盟在新的市场格局竞争下,出现了分化,有人开始站出来举报。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