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始于2007年底的美国,2008年7月其影响逐渐蔓延到全球。2009年起,中国经济一直笼罩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之下,作为中国三大贸易合作伙伴的美、日、欧经济的急剧萎缩,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国内经济不景气等负面影响给义乌市场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危”中见“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必然带来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换言之,金融危机也给义乌市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义乌市场的低成本优势更加凸显,强大的市场集聚性功能进一步放大,尤其是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给义乌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交额累计完成515.12亿元,经营户累计达到18万户,其中超过40%的经营户开通了电子商务业务。阿里巴巴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仅是义乌市场经营户2011年在淘宝网通过支付宝产生的成交额就已达120亿元。
当下,经济指标数据表明,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呈现出回暖的态势。那么,“后金融危机”时代,义乌市场究竟如何发展呢?为此,我们展开专题调研与分析。
(一)重温义乌商品经济发展的经验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生,源于义乌历史上的“敲糖帮”。早在清初时期,义乌农民就有“敲糖换鸡毛”的活动,用本地特产红糖熬成的“派皮搪”(糖块),换取各农户家留之无用的鸡毛、鹅毛。换回的鸡毛、鹅毛,通过挑选后,出售给手工业者,制作掸子之类的商品,以此获取一定的收入,余下的杂毛,用来沤制春耕生产所需的土肥。之后,义乌市场经济经历几番转变,在规模和内涵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2011年3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至此义乌已成为我国第十个“经济特区”。
根据史料,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五个阶段。一是“马路市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1984年)。廿三里镇,是“鸡毛换糖”的发源地,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最早发源地。在短缺经济驱使下,敲糖帮的交换物由梨膏糖变成了日用百货。后来,政策渐渐放宽,逐步允许摊贩们在马路上自由经商。在义乌县城湖清门街头摆卖,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二是“草帽市场”阶段(1984年――1986年)。1984年,湖清门的摊位已满足不了进场经营的需求,县政府于是投资建成占地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800个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由于新一代市场架设了钢架玻璃瓦棚顶,故被戏称为“草帽市场”。三是高速发展阶段(1986年――1992年)。1985年11月,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市场动工兴建,1986年竣工开业,其后经过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8503个,临时摊位1500多个,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四是规模化发展阶段(1992年――2002年)。1991年,第四代中国小商品城市场动工兴建,1992年投入使用,共有摊位7100个。1994年6月4日,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二期工程通过验收,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五是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建设了第五代专业市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而且“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比翼双飞,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具有义乌特色的“国际电子商务城”。目前义乌已拥有从事B2B、B2C、C2C的网店2.5万多家,有报道称,全国网络货物交易额40%的商品来自义乌市场。
从“敲糖换鸡毛”到“马路市场”,从“草帽市场”到第三代、第四代以及当下的第五代和电子商务城,使得过去贫瘠的“一无所有”的义乌发展为“无所没有”的国际商贸中心,义乌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证明了一个道理:市场是创造出来的,市场经济是发展出来的。
(二)金融危机对义乌市场影响的正反效应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开始时由房地产的次贷危机影响到投资银行,然后由投资银行蔓延到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最终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不但发达国家深受其害,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幸免。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出口增速减缓。统计显示,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投资和消费“两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日益增强。二是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心理冲击。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投资者极度恐慌,中国股票市场深幅下调逾60%,远超过美欧市场的调整幅度。三是外汇储备管理和对外投资的风险增大。金融危机形成后,管理好3万多亿美元的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增值难度增大。
当然,金融危机也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有:第一,倒逼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从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第二,扩大海外并购和能源资源开发,打破技术瓶颈和能源资源瓶颈。第三,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义乌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具体到义乌市场,主要有如下影响:(1)外贸形势的不容乐观,尤其是欧美日市场和备受战争困扰的中东北非地区;(2)来义乌经商的外国人不如从前稳定,甚至由于经济的拮据外商不讲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3)内贸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义乌市场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主要有:(1)严峻的形势,有利于地方党委政领导下定决心,推进企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制造业水平;(2)对发展更低成本的“无形市场”形成共识,致使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更加合理配置;(3)“义乌试点”的获批,为义乌商人带来无限“先行先试”商机;(4)中国的国际形象和人民币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对外经商、贸易结算等新型业务的拓展。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义乌市场发展策略
后金融危机时代,义乌市场主体应该审时度势,冷静思考,重新定位市场,借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提高企业的活力以及风险防范意识。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新思考义乌市场的定位,强化义乌市场优势
义乌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虽然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但小商品的需求不会改变。义乌市场内的小商品绝大多数是消费周期短、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这些小商品需求刚性强、弹性小,在后金融危机下消费需求不会减少。但是,伴随着无形市场的兴起,对有形市场的冲击是必然的,这一点义乌商人已经清醒地看到并正实施有效对策,实行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关于义乌市场的定位,有必要重新慎重思考。
还必须认识到,义乌市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较为明显,义乌还应健全涉外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现代物流、购物旅游、电子商务等与市场相配套的现代贸易服务业。同时,义乌市场具有强大的信息集聚功能,市场展贸结合,动态汇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品供给信息、需求信息。为此,把握市场发展的机遇,发挥拼柜组合和前店后厂的优势,需在进一步提升贸易机会和贸易效率上做文章。
第二、推进三个平台建设,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得益彰
依托有形市场资源,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平台、网上工作平台和支付交易平台,开发适合义乌市场的电子商务系统,为有形市场服务,实现有形无形两个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针对有形市场,一要办好三类展会。做大做强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旅博会等政府主导型展会,从扩大办展数量向提升办展质量转变,加强市场与展会的联动,深化展会对市场的宣传推介作用和引商兴市作用。二要推广以公平市场主体、商品归类管理、责任追溯追究等为主要内容,以“管得住、通得快”为主要特征的“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三要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建设区域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探索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业务。四要创新招商选商机制和商位供给方式,招引更多的品牌产品、优质生产企业进入市场直销或设立总代理、总经销,扩大品牌经营比例,调整市场商品结构,增强市场的集聚力。
针对无形市场,一要全面规划和整合行业的资源,构筑各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信息管理、采购过程管理、合同管理、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同时动态地进行信息发布和企业信息宣传。应建立搜索引擎以实现基于整个行业电子商务系统的信息查询。二要加快行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一方面在思想上要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立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加强管理的规范化,要有一套统一、规范、有效的信息化规章制度,使企业能准确、规范地采集、处理和交换信息。三要加强信息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义乌小商品行业企业可采取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尤其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加强对现有职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知识得到不断的更新,建立稳定的技术队伍。四要积极发展行业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小商品销售网络,建立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体系。小商品行业企业可作为第三方物流的提供者,不仅可以进行原材料供应、产品配送,而且可以利用已有的设备和网络配送其他的商品,构成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行业物流体系。五要做好与阿里巴巴等服务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六是推广江东电子商务的先进经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第三、强化市场管理,推动市场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市场管理职责,转变纯商位管理为“商品、商人、商位”三位一体管理,建立重点商品的行业自律公约,推动引导市场经营户开展产品3C认证以及RoHS指令的认证,推动经营户由“坐商”向现代贸易企业转变。二是强化商会管理市场的功能,提升商会在市场行业布局调整、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调解贸易争端、制订行业标准与
贸易规则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市场可持续发展。三是对经营户全面开展信用评价,倡导和维护良好信用环境,并积极探索对外商展开信用评价,开具资信证明,防范经营风险。四是对网店逐步开始注册登记管理,同时又要防止“一管就死”的格局。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信用指数的作用,实现YMCI从市场指数向管理指数过渡,从金融指数向社会指数过渡。六是及时做好信息发布和预警工作,引导市场内经营户组织生产、经营适销的商品,增强市场商品的吸引力。
第四、利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树立外贸方式转变新典范。
一要站在全局战略高度,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作为推进试点的首要任务。优化出口结构,推动从一般小商品向高端商品及相关服务等方面拓展;大力开拓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国内外重要市场建设中国小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在全球范围复制和输出专业市场运营模式。
二要进一步增强市场集聚、辐射、服务功能,推进区域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绿色贸易”,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积极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市场与特色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
三要立足全省乃至全国大局,增强义乌市场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义乌的市场优势,充分利用义乌市场的窗口优势,为东中西部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搭建更大平台;发挥义乌市场的区位优势,带动浙西南区域的发展,打造长三角物流重要节点城市,为上海至长沙物流、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提供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实物流”,加强各种要素资源的互补合作;主动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辐射,学习借鉴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加快融入长三角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义乌市场已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且是中国最大的商品贸易平台之一,是广大国内外企业和采购商共享式的重要贸易平台。由于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义乌市场的集散功能必将进一步得到提升,义乌市场的作用也必将更加突出。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认为,义乌市场首先要努力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以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更加文明、诚信、高效、便捷的服务,支撑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国际商贸名城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