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进行的财税改革,重点放在收入分配的改革上。但在1998年以后,财税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财政支出。当时,财政部内部达成了一个共识,财政收入的改革成功了,如果支出改革不同时推进,有多少钱也不够花。而且花钱不当,群众不满意,其危害性可能比收钱不当还要严重。
1998年,推出了支出改革方案,改革内容大大小小有十项,包括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我记得方案上报国务院后,当时分管财税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改动了一个字。原来的国库集中支出制度被改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当时,我国还不具备推行公共财政的条件,于是先确定了转移支付的方向,为以后推行公共财政做准备。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感觉当时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此后,转移支付制度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大体上形成了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性转移支付体系。转移支付的结构不断优化,政策逐步细化,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达到13991亿元,相当于1994年550亿元的25.4倍,年均增长28.3%. 1998年之后,财税改革的重点转向财政支出,但同时收入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2002年,中央把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成了共享税。2003年以后的税收增量,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中央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改革,中央增加的收入成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重要财政来源。
我在担任财政部领导的十几年中,心中始终有两个杠杠:一是中央财政本级的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要扩大;二是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了,要把增量的大部分转移支付给中西部地区,为他们在支出均等化方面创造一些条件。分税制改革历经14年而不衰,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也支持,其中实行转移支付政策是根本原因。
回顾财政支出改革的历程,我认为这项改革是非常成功的。财政支出改革,使得财政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使得预算的分配更加合理,预算的执行更加公开,预算的追加不再随意。实际上,这项改革背后更为深刻的内容是对财政系统本身的削权。当时财政部流行一句话:你来是这么多钱,不来也是这么多钱;处长来是这么多钱,省长来还是这么多钱。所以“跑部钱进”的现象大为减少。我认为,既然实行市场经济,改革时就不能加强政府部门的权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目标才能实现。
项怀诚系财政部原部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