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展本土评级业“只争朝夕” 抓住时机励精图治

2013年06月26日 08:5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信川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应抓住时机,励精图治,迎头赶上。逐步增强自身公信力的同时,积极参与新型国际评级规则的制定,努力争取更大的国际评级话语权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让全球市场充分见识了信用评级的巨大威力,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加重视发展本土信用评级机构,以维护本国的金融安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快发展本土信用评级业,不仅有利于国际金融秩序稳定,也符合自身利益。

  目前来看,我国评级业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迅速,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法人机构发展到了100余家。但从整体看,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评级内容相对单一,而且业务模式同质化明显,很少能在国际评级市场上掷地有声。

  与此同时,三大评级机构介入我国评级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它们参股的评级机构的市场份额已超过三分之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难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得到公正的估值,进而导致国家利益蒙受损失。

  在改革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呼声渐涨的形势下,我国信用评级业加快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各信用评级机构应抓住时机,励精图治,迎头赶上。一方面,要抓紧评级技术研究和开发,抓紧评级队伍建设,抓紧评级市场培育,逐步增强自身公信力,努力赢得海内外资本市场的认同;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新型国际评级规则的制定,努力争取更大的国际评级话语权。

  现代金融,无信不立。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构建起一个独立、公正、公信力强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中国评级机构的崛起,不仅有助于保障经济金融安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多元化发展、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蒋诗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大公下调中国一重评级展望    2013年05月28日
  • ·正海磁材:下半年盈利有保障    2013年05月27日
  • ·华峰氨纶:常规产品或超预期    2013年05月27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