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玉敏 发自北京
“现在所谓的‘钱荒’实则是没有利用好存量货币,银行在端着金饭碗要钱。”一位分析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此表示他对“钱荒”的看法。
在“钱荒”持续发酵的同时,监管部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基调也出现了多元的解读。这八个字最先是李克强总理在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昨日(6月25日),有消息称,国务院相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银监会联系各家金融机构,立即上报“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盘活存量主要是针对资金“空转”。资金在金融机构间 “空转”是无法服务实体经济的,商业银行应该做的是调整信贷结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让贷款进入到实体经济最为需要的领域。
昨日,工行也表示该行着力通过加快存量贷款周转,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带动了贷款累放额增加。另外,工行还主动压缩和退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领域、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等融资,将腾挪出来的信贷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小微企业、新兴产业和个人消费信贷等领域。
必须解决资金“空转”问题
昨日,据中国财富网消息称,根据这次国务院的通知,各中外资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都要针对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对“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出建议方案和具体措施,由银监会汇总后于6月28日之前上报国务院。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银监会相关部门和多位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求证。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均予以否认,称并未接到这样的通知。截至发稿时,暂未接到银监会的正式回应。
近日,“钱荒”有所缓解,但“盘活存量货币”的说法则被多次解读为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针对此次“钱荒”,央行的目的是要求商业银行降低杠杆。
普益财富分析师范杰表示,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杠杆高主要表现在存贷业务和表外业务两个方面。
6月前10天,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近万亿元。从表外业务来看,目前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从事代客理财业务,而理财业务则从两方面加大了杠杆。
首先,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理财市场几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债”的投资而非权益投资,刚性兑付文化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或有负债,从而在实际上增加了杠杆率。
其次,部分金融机构在理财业务中采用了短钱长用的期限错配策略,即将短期的理财资金投资于长期资产,当理财资金到期后,用另外的理财资金或自有资金对接。本来期限套利是金融机构的基本盈利模式,但如果业务思路激进,这种期限错配使用过多,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准确预测某个时间点自身的现金流状况,就会导致头寸失控。
赵庆明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整个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加,但是实体经济却是向下的,主因就是资金在“空转”。盘活存量货币更多地需要解决“空转”问题,一方面有利于防止造成资产泡沫,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内蒙古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苑德军也对记者表示,过去央行在流动性方面有求必应,也弱化了商业银行的自我调节和平衡的能力。目前,银行应该要让表外的资产回归表内,适度控制理财业务的规模,特别是一些银证合作和银信合作的导致资金“空转”的产品。
但要从根源上解决“钱荒”,苑德军认为,关键在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因为传统的增长主要是靠货币的增加。而银行的资金又大量进入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小微企业却很难获得贷款。
银行应调整信贷结构
关于如何避免资金 “空转”,赵庆明称,主要是调整信贷结构。他表示:“我们知道银行每天都有很多到期的贷款和新发放的贷款,即使贷款余额不变,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赵庆明称:“以前银行的贷款更多地投放到大型企业中,有企业不需要资金但很容易从银行获得低廉的贷款,这种钱一定不会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拿去做投资和投机了。真正的盘活存量货币就应该把钱放到实体经济最为需要的地方。”另外,赵庆明还建议,信贷结构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观节奏相适应。
目前较为怪异的情况是:上市公司不扩大产能而是利用大量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非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方式从事民间借贷从中牟利,大量资金流向增价资产和政府投资,实体经济被“抽空”。范杰认为,降低金融部门和企业的财务杠杆,消除房地产、地方债务平台的安全隐患,让资金回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是目前政策的当务之急。
至于银行如何具体来“盘活存量货币”,工行相关负责人6月25日表示,工行着力通过加快存量贷款周转,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有效带动了贷款累放额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