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流动性紧张”传递了什么信号

2013年06月25日 08: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吴力

  6月23日上午,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多地的网点、ATM机、POS机、网银出现故障,导致众多储户无法正常办理业务。在银行业遭遇“钱荒”的当口,这一次的故障令人“虚惊”不小。

  从形成原因来看,“钱荒”并不是商业银行突然出了问题,而是诸多因素汇合而形成的。据某银行负责贷款业务的消费金融部人士透露,按照以往经验,每年6月和12月都是资金需求量大的月份,银行资金本身就比较紧。此外,加上美国退出宽松的预期加强引导资金外流、外管局限制“热钱”流入等,而且央行没有首先选择为商业银行注资,最终才导致“钱荒”问题发生。

  那么,既然银行“钱荒”,为什么央行这次会一反常态,非但没有优先选择注资,反而袖手旁观呢?笔者以为,其中传递出了多个经济信号。

  2012年,中国占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近一半。近年来,央行更是被指责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此次央行不再向“钱荒”施救,表面上看,是迫于应对舆论压力,不敢再增加流动性的被动之举。其实不仅于此,从深层次分析,这与打造经济升级版和金融改革方向具有内在一致性。

  首先,央行不再优先考虑注资,其直接结果是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生存压力,倒逼其转型,比如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改善金融服务、增强盈利能力,比如优化贷款方向、提高贷款效率等。

  而从种种迹象来看,银行机构的竞争机制也正逐步建立,银行在压力和竞争中转型的趋向愈加明显。中国人民银行在5月24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强调,下一阶段要继续深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创新,改善机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提高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多个场合强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这一制度的建立,可为银行间充分竞争消除后顾之忧。

  另外,央行此次“故纵钱荒”,恰好可以推动市场充分利用好资金存量,推动不同银行间资金充分流动和利用,减少流动性,体现了中国金融业启动调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并且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报告》也指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风险需要持续关注,要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从这些意义上而言,“钱荒”是改革带来的阵痛,是一个必然而又伟大的阵痛,央行不会也没必要在当前情况下对商业银行施以援手。并且,作为一项重大改革,国家对其后果也必然考虑周详,即便需要“救市”,国家也是有这个实力的,实在没必要形成“钱慌”。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