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在银行间市场上演的“钱荒”现象,中国人民银行24日对外表示,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央行提醒各金融机构要强化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环境稳定。
发端于5月下旬,在银行间市场持续近一个月的“钱荒”,吸引了各方的密切关注。分析人士认为,“钱荒”表象之下暴露出的是当前我国银行体系资金空转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政策意图。
央行按兵不动:“钱荒”的最后推手
6月20日可能会成为许多银行资金交易员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经常要提到的一天。当天,隔夜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30%,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拆借利率暴涨578个基点,升至13.44%,创出年内高点。
“历史上只有四个时间段的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曾突破6%,但无论是上升的高度,还是持续时间的长度,都无法和这次相比。”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
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与以往历次银行体系资金紧张所不同,本轮“钱荒”很难找出一个主因。事实上,这轮“钱荒”正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效力叠加的结果,而最终的推力来自央行的“按兵不动”。
“这其中既有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异动的外部原因,也有金融机构疏于流动性管理的内部因素;既有外管局、银监会政策收紧和监管加强的偶发性因素,也有季末银行考核时点来临等周期性因素,可谓重重因素叠加所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果说以上因素是金融机构事先可预知的,那么央行对流动性调控的新变化则让不少金融机构始料未及,它成为将“钱荒”推至顶点的最后一股力量。
“都以为央行会通过逆回购甚至下调准备金率放松货币,因而在资金原本很紧张的情况下,一些银行还在6月上旬进行了超规模信贷投放,结果导致头寸的明显减少,无疑加剧了‘钱荒’现象。”连平说。